肥胖症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论著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
TUhjnbcbe - 2020/6/4 16:57: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高宏凯教授韩辉张晨鑫程晓光苗山张野刘昕炜高宏凯

韩辉和张晨鑫对本文有同等贡献

通信作者:高宏凯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9月第18卷第9期-页作者单位

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北京

医院放射科

摘要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年3月至年2月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52例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43±9)岁,年龄范围为23~62岁。5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肥胖症治疗达标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间截至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52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胃旁路术,无中转开腹。5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11)mL,(78±14)min,(11±2)d。(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术前52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脂肪量、非脂肪量、腹部总脂肪体积(TAFV)、腹部皮下总脂肪体积(TSFV)和腹部腹内总脂肪体积(TVFV)分别为(31.8±1.8)kg/m2、(39.4±4.1)kg、(50.2±6.0)kg、(±)cm3、(±)cm3和(±)cm3。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8.5±1.4)kg/m2、(33.0±1.1)kg、(49.7±4.6)kg、(±)cm3、(±)cm3和(±)cm3。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7.1±1.7)kg/m2、(30.2±1.3)kg、(45.4±3.1)kg、(±)cm3、(±)cm3和(±)cm3。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4.4±2.4)kg/m2、(32.6±1.1)kg、(48.6±2.7)kg、(±)cm3、(±)cm3和(±)cm3。上述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F=.2,30.0,4.9,25.6,11.9,16.5,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和TA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TSFV和TVF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TAFV和TV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和TSF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TAFV、TSFV和TV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5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52例患者中,35例肥胖症治疗指标达标。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出血、梗阻、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旁路术可以显著减少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量。定量CT检查技术可以辅助评估患者术后腹部脂肪变化情况。

关键词

肥胖症;胃旁路术;定量CT检查;内脏脂肪;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胃旁路术对肥胖症有确切的治疗作用,是目前治疗肥胖症的经典减重手术方式[1-4]。中国的肥胖症流行病学特点不同于欧美国家,相同BMI的肥胖症患者更多表现为腹型肥胖[5-8]。因此,腹部脂肪量变化成为中国减重手术后随访研究的焦点。腹部筋膜间隙多而复杂,脂肪沉积范围分散且广泛,不利于精确定量检测腹部脂肪量。现有的腹部脂肪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9-12]。有研究采用80排CT扫描机加垫校准体模,同时集合定量CT检查技术测量腹部脂肪变化量取得较好效果[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年3月至年2月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52例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52例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43±9)岁,年龄范围为23~62岁。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BMI为28~35kg/m2。(2)心、肺、肾、胃、肠等器官功能可耐受手术。(3)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BMI35kg/m2或28kg/m2。(2)确诊恶性肿瘤患者或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较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3)合并不稳定性精神疾病,主观不配合治疗或不能正确理解手术风险。(4)减重手术史。(5)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缺失。

1.3治疗方法

1.3.1术前生活方式干预:肥胖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14-16]。本研究术前生活方式干预参照文献[17],干预时间为12~16周。干预结束后对患者整体状况进行测评,如测评结果符合条件则施行手术治疗[17]。

1.3.2手术治疗:建立气腹。脐部穿刺孔置入30°腹腔镜,分别于两侧锁骨中线、腋前线的相应位置放置4个5mm和10mm戳卡,于剑突下左侧置入肝叶拉钩,超声刀直视下游离胃大弯和胃小弯。腹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胃底,保留约为原胃10%的近端胃小囊。辨别屈氏韧带,在距屈氏韧带以远cm处切断空肠。将近端胃与远段空肠断端行结肠前端侧吻合,再将近段空肠断端与远端小肠在距胃肠吻合口以远~cm处行侧侧吻合,以此重建消化道[18-21]。

1.4检测方法

采用TBF-B人体成分分析仪(日本Tanita公司产品)检测全身脂肪量和非脂肪量。采用Aquilion80排螺旋CT(日本东芝公司产品),配备校准体模和定量CT检查分析软件(美国明维思公司产品)检查患者胸12至骶1各椎体各层面的脂肪面积,分别计算腹部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和腹内脂肪面积(图1)。各层面的脂肪面积乘以层间距后求和则为相应的总脂肪体积,即腹部总脂肪体积(totalabdominalfatvolume,TAFV)、腹部皮下总脂肪体积(totalsubcutaneousfatvolume,TSFV)和腹部腹内总脂肪体积(totalvisceralfatvolume,TVFV)。计算公式如下:TSFV=∑(皮下脂肪面积×层间距);TVFV=∑(腹内脂肪面积×层间距);TAFV=TSFV+TVFV[22-23]。

1.5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1)手术及术后情况:手术完成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BMI、脂肪量、非脂肪量、TAFV、TSFV、TVFV。(3)随访情况:获得随访的患者例数、肥胖症治疗达标患者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的肥胖症诊断标准,BMI≥28kg/m2为肥胖症;BMI25kg/m2为肥胖症治疗达标,达标考察时间点为术后12个月[24]。

1.6随访

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肥胖症治疗达标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间截至年2月。

1.7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及术后情况

52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胃旁路术,无中转开腹。5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11)mL,(78±14)min,(11±2)d。

2.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

术前52例患者BMI、脂肪量、非脂肪量、TAFV、TSFV和TVFV分别为(31.8±1.8)kg/m2、(39.4±4.1)kg、(50.2±6.0)kg、(±)cm3、(±)cm3和(±)cm3。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8.5±1.4)kg/m2、(33.0±1.1)kg、(49.7±4.6)kg、(±)cm3、(±)cm3和(±)cm3。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7.1±1.7)kg/m2、(30.2±1.3)kg、(45.4±3.1)kg、(±)cm3、(±)cm3和(±)cm3。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4.4±2.4)kg/m2、(32.6±1.1)kg、(48.6±2.7)kg、(±)cm3、(±)cm3和(±)cm3。上述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F=.2,30.0,4.9,25.6,11.9,16.5,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和TA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TSFV和TVF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TAFV和TV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和TSF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TAFV、TSFV和TV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随访情况

5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52例患者中,35例肥胖症治疗指标达标。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出血、梗阻、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3讨论

定量CT检查的测量原理是在常规CT检查图像基础上,以体模密度为校准参考值,将获得的各层面容积数据传至定量CT工作站。定量CT软件对断面图像自动着色,区分腹部脂肪成分和肌肉成分,并计算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面积[13]。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解决定量分析减重手术后腹部脂肪变化的难题。

肥胖症的病理学改变本质是体内脂肪的过度积聚和异常蓄积[25-26]。过度蓄积的脂肪组织导致脂肪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肥胖症。本研究结果显示:52例患者中,35例肥胖症治疗达标,且在术后12个月内,患者BMI由术前(31.8±1.8)kg/cm2下降至(24.4±2.4)kg/cm2,这说明腹腔镜胃旁路术治疗肥胖症效果较好,患者术后体质量显著下降。人体成分组成可以简单地看作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其中非脂肪组织主要指骨骼、肌肉和水分。术后BMI的降低说明体质量明显下降,但不能说明脂肪组织和(或)非脂肪组织对体质量下降的贡献。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患者脂肪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非脂肪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腹腔镜胃旁路术后患者体质量下降主要来源于全身脂肪量。然而,人体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两者病理学表现不同。腹内脂肪是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其病态蓄积的病理学意义尤为显著[27-32]。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患者TAFU、TSFV和TVFV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TAFV显著减少,而TSFV和TVFV均无显著变化;术后6个月,TAFV和TVFV均显著减少,而TSFV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TAFV、TSFV和TVFV均显著减少。这说明腹腔镜胃旁路术后体质量变化过程中,患者腹内脂肪的减少早于皮下脂肪,这可能是腹腔镜胃旁路术后患者脂肪代谢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续,皮下脂肪才逐渐减少。综上,腹腔镜胃旁路术可以显著减少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量。定量CT检查技术可以辅助评估患者术后腹部脂肪变化情况。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略

本文引用格式

韩辉,张晨鑫,程晓光,等.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8(9):-.DOI:10./cma.j.issn.-..09..

HanHui,ZhangChenxin,ChengXiaoguang,etal.Applicationvalueofquantitative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著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