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一般都喜欢小孩子“白白胖胖”,觉得小胖墩很可爱,比“骨瘦如柴”的小瘦猴要健康,因此很多家人都习惯让孩子多吃、多睡,美其名曰“长身体”。
事实上,“儿童肥胖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并重视,小儿肥胖已经成为了儿童健康的重点话题。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年,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由0.9%上升至3.2%,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1%和0.5%增长至12.2%和7.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1.1%和7.9%,加起来是19%,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6.8%和3.6%,两项相加占比10.4%。
近30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儿童肥胖超重肥胖率均呈现增长趋势,和成人肥胖一样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儿童期肥胖不仅会对其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也呈现正常儿童、超重儿童及肥胖儿童逐渐升高,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儿童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
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是遗传、环境和饮食行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的流行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
尽管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等生活方式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遗传因素是肥胖发生的内在基础。
多种基因与肥胖的发生有关,父母的体重情况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影响子女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父母双方、仅父亲、仅母亲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分别是父母双方均为正常体重儿童的4.0倍、3.1倍和2.7倍[3]。出生前的母亲体型及营养代谢状况,也将会影响儿童期甚至成年期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致肥胖环境
致肥胖环境包括膳食结构的改变、脂肪供能比增高、高糖食品生产和供应的增加等因素,可能使儿童摄入过多能量而使肥胖发生的危险增高[4];身体活动的减少,久坐时间的增加,视屏活动时间的增加,可能使儿童能量消耗减少,而使肥胖发生的危险增高[5];不健康饮食行为,如早餐食用频率低、早餐营养质量差;含糖饮料饮用率和饮用量上升;在外就餐频率增加等,均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宿主脂肪吸收、存储,进而影响能量平衡;菌群失调还可导致宿主循环系统内*素增加,诱发慢性炎症[2]。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且是多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不仅仅会带来身体形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运动骨骼、心理行为及认知智力等方面带来危害[6]。
儿童时期是生命周期中关系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关系到儿童当前及成年后的健康和生活状况。近年来,随着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我国儿童肥胖的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控儿童肥胖势在必行。
儿童肥胖防控
总的原则是减少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使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体重逐步下降。
饮食:饮食调理主要是采用低脂肪、低糖和高蛋白食谱。
饮食以瘦肉、鱼、禽、蛋、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为主,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每餐进食的量应合理。儿童要做到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避免食物种类过于单一导致的营养失衡。
运动:适当的运动能促使脂肪分解,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肌肉发育。
肥胖儿童常因动作笨拙和活动后易累而不愿锻炼,可鼓励和选择儿童喜欢和易于坚持的运动,如跑步、做操、游泳、跳绳等。
每天坚持户外活动2-3小时,其中中高强度运动30-60分钟,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护理:加强心理建设,树立对控制体重的信心。
体重不宜骤减,最初控制体重增加,以后使体重逐渐下降。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利于保持儿童机体代谢的平衡、协调,从而有助于减肥的良好效果形成。
相信通过以上合理的饮食加上运动,“小胖墩”们一定能燃烧自身卡路里,华丽丽的蜕变为一个个“小鲜肉”,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参考资料
[1]刘洋.().《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发布学龄儿童肥胖率30年增加13倍.开卷有益-求医问药(06),4.doi:CNKI:SUN:KJQY.0.-06-.
[2]马冠生.中国肥胖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李晓卉,郭红侠,*艳丽,等.父母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37:-.
[4]苏畅,王惠君,王志宏,等.中国9省区-年7~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33:-.
[5]刘爱玲,李艳平,胡小琪,等.我国儿童少年闲暇时间静态活动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9:-.
[6]张娜,马冠生.《中国儿童肥胖报告》解读[J].营养学报,,39(06):-.
你的一个分享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