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刚兴起那时,有过不少反对声音,有的人说我们迎来了“一个露体狂的时代”,大家有事没事都热衷在网上曝露私生活。有的人说习惯短平快,被动沉浸的体验后,你会患上大脑肥胖症,于是变得再也无法长时间专注,思考也因此变浅。
不知不觉,社交媒体又从图文转变为视频。年青一代,特别是Z世代青少年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都会优先搜寻视频而不是图文。他们偏好被动沉浸,并认为更有效率。当游戏化嵌入到各大互联网产品逻辑中之后,即使阅读,上课,编码等需要投入大量注意力的活动,也可以在工具的帮助下,实现被动沉浸。
拿阅读举例,通常认为阅读是费劲的,只有主动沉浸才能读好书,碎片式阅读只适用于简单通俗,不耗费太多脑力就能有“获得感”的材料。那如果把阅读设计成一个快速反馈的系统会是怎么样的呢?
假设你要读的是一本难书,选定了关键章节,又提出了相应问题,此时你给自己生成了阅读任务:“在书的这一章里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然后你开始阅读,读完后,写下自己对问题的解答,发布到社交媒体,完成一次阅读闭环。
从步骤上来看,你创造了一个阅读游戏:方法,任务和奖励都是自定的,从中创造的沉浸感,也是自行创造的。
由此看来,阅读游戏化似乎是可能的,甚至你会能追求阅读上瘾,把“正事”变得像游戏般上瘾,难道不是许多人恨而不得的事情吗?
信息游戏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信息,却很少会反思自己的信息处理习惯。假如在每个周日复盘,你会如何回答以下问题?
这周读了什么书?这些书给到我什么重要启示?
这周读了什么文章?这些文章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周见了什么人?他们给我提供了什么有用信息?
上述信息可以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
缺乏信息处理习惯的人,可能连自己读完什么都不会记得,更不用说反思信息的作用了。
于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再加工成为了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生活的关键问题。早先在某产品“马克一切”口号的吸引下入坑,到最近因不可详述原因服务关停后,才想起老早就能“马克一切”的工具——Zotero。而此前一直没用好的原因,居然是因为文件目录过于复杂,每次想要收录点什么,都会犯懵。明明Zotero是个好工具,我为啥不能创建自己用得随手的目录呢?
回想起在信息分析课刚接触Zotero时,也实践过上百篇论文收集等技巧,但当时对海量信息还不够刚需。而且接触的信息领域较单一,收藏夹就够用了。Zotero就成了常驻任务栏的一个无用工具。
此后又过了两年,信息源大大丰富,电脑上的三个地方(收藏夹,下载和home)越发混乱,不堪重负,才决心要重回Zotero。或许不久之后,能再写一篇文章介绍——基于Zotero信息处理工作流的信息游戏。
工具游戏人在创造工具,工具也在塑造人。
互联网产品不可避免要变成注意力黑洞,既然是黑洞,就会贪婪地把你的时间、精力吸进其中。产品是一个公司在做,而你是一个人。黑洞形成的依据是人类大脑弱点,如同万有引力一般,距离越近即接触越多,引力越大。
除此之外,消费与创造的界限也在不断消融。在自媒体平台,你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在meta-verse多元宇宙游戏,你是玩家,同时又是游戏的创造者(如MineCraft,Roblox)。
产品游戏化元素不断深入,从使用工具到创造工具,追求即时满足的特性仍然在不断放大。你生存在CyberSpace,甚至在其中拉扯出许多个自我,这些自我又会反过来拉扯着你。
脱网时间,自行设计的游戏规则,会逐渐成为大家的刚需。多元宇宙会在CyberSpace以各种方式存在,注意力的流动会产生价值——这在最近一次虚拟货币闹剧中已然看到。
Log阅读:洞见(5h28m)游戏:Cyberika(20h)学习:剪枝阅读日课,GoogleUXDesign运动:泰拳90m睡眠日均:6h
极客W先森给作者赏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