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果糖对人体的伤害这么大?
果糖的问题在哪里呢?果糖不会明显升高血糖水平,尽管它与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关系比葡萄糖更密切。从营养学角度讲,果糖和葡萄糖都不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作为一种甜味剂,两者的作用类似,然而果糖看起来对身体的危害特别大。
以前人们认为果糖是一种良性的甜味剂,因为它的血糖指数低。果糖存在于水果中,是自然界中最甜的碳水化合物。这有什么问题吗?
葡萄糖和果糖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内几乎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但没有细胞可以直接将果糖转化为能量。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葡萄糖,需要胰岛素参与,而吸收果糖不需要胰岛素。一旦摄入果糖,它只能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葡萄糖可以分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作为能量来源,而果糖只有一个代谢目的地,它就像向肝脏发射了一枚导弹。
由于其他器官不能代谢果糖,多余的果糖给肝脏造成巨大的压力。这个差别就像用一个锤子产生的压力和一个针尖产生的压力:如果目标仅针对一个点,只需要相当小的压力就够了。
果糖在肝脏中被迅速代谢为葡萄糖、乳糖和糖原。身体通过几个明确的代谢通道转化多余的葡萄糖,如将其储存为糖原或者生成新脂肪。果糖没有这些代谢通道,摄入的果糖越多,代谢的就越多。最终多余的果糖转化为肝脏的脂肪,从而导致脂肪肝。脂肪肝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果糖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一点在很久以前就有报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试验证明果糖(不是葡萄糖)会导致人类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恶化。每天多给健康的受试者克果糖或葡萄糖,葡萄糖组的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没有变化,而果糖组的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了25%,这一变化仅发生在7天之后!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健康的志愿者在仅仅8周里就被诱发出了前驱糖尿病。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每天喝含有果糖或葡萄糖的酷爱牌饮料(Kool-Aid),饮料中的热量占每日总热量摄入的25%。这个比例听起来有些高,其实很多人每天摄入的糖就有这么多。由于果糖的血糖指数低,果糖提升血糖水平的幅度远小于葡萄糖的提升幅度。
果糖组(而不是葡萄糖组)的受试者在8周后患上前驱糖尿病。果糖组受试者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标也明显升高。
所以,多摄入果糖仅仅7天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8周后就会诱发前驱糖尿病。摄入高水平果糖数十年后会带来什么后果?过量食用果糖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
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在我们进食时分泌。它指挥人体将摄入的某些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另一些储存起来备用。短期内葡萄糖在肝脏中被储存为糖原,但肝脏的糖原储存空间有限。一旦储存空间饱和,多余的葡萄糖就被储存为脂肪,即肝脏通过脂肪酸从头合成作用开始将葡萄糖合成脂肪。
饭后随着胰岛素水平下降,这个过程开始逆转。体内不再摄入食物能量,必须重新获取储存的食物能量。在肝脏中储存的糖原和脂肪被转化为葡萄糖,然后分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作为能量使用。肝脏的作用就像气球,当能量进入时,它的空间就被填满,而当需要能量时,它就把能量“像气一样释放出来”。通过每天平衡进食和禁食时间,可以确保没有增加或减少净脂肪。
但如果肝脏中已经塞满了脂肪,则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胰岛素试图使更多的脂肪和糖进入肝脏,即使肝脏内已经塞满了脂肪和糖。我们很难给一个已经很鼓的气球充气,胰岛素也很难向一个堆积过多脂肪的肝脏中再塞进更多的脂肪。为了将同样数量的食物能量推进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需要的胰岛素水平越来越高。此时身体对胰岛素的效力产生抵抗,因为正常水平的胰岛素已经不足以将糖推入肝脏。瞧!这就是肝脏的胰岛素抵抗。
如果胰岛素水平开始下降,储存的脂肪和糖将迅速离开肝脏。为了补偿这一效应,身体只能不断提升它的胰岛素水平。因此,胰岛素抵抗导致更高的胰岛素水平。高胰岛素水平会促进肝脏中糖和脂肪的储存,使已经堆积过多脂肪的肝脏被塞得更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胰岛素抵抗——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蔗糖由50%的葡萄糖和50%的果糖组成,在肥胖症发展过程中起双重作用。葡萄糖是精制碳水化合物,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摄入过量果糖造成肝脏中脂肪堆积过多(即脂肪肝),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从长期来看,胰岛素抵抗还会推高胰岛素水平,反过来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蔗糖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这样蔗糖的不利影响就是葡萄糖的两倍。血糖指数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葡萄糖的影响,但果糖的影响是看不见的。这个事实误导了科学家,淡化了蔗糖在肥胖症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不过,人们最终还是认清了糖极不寻常的致肥效果。糖不是简单的零热量精制碳水化合物,它远比这要危险得多,因为它不仅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且导致胰岛素抵抗。
糖额外的致肥效应在于机体为对抗果糖而刺激胰岛素分泌,这种情况在出现症状数年或数十年前就在逐渐恶化。最近的一项系统性研究发现,短期喂养试验完全无法呈现这种效应。研究在分析许多持续一周的试验后得出结论,果糖除了热量不产生别的特殊效果。
这就好像分析持续几周的吸烟研究后得出结论,吸烟不会导致肺癌。糖效应和肥胖症的发展会历时数十年,而不是几天。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亚洲人吃米饭的悖论。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INTERMAP研究发现,中国人吃米饭的量非常大,但很少患上肥胖症。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蔗糖摄入量极低,尽可能避免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当蔗糖摄入量开始增加时,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逐渐显现,再加上中国人原来就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米饭),从而造成了中国现在面临的糖尿病危机。
延伸阅读:1.郭医生讲糖尿病系列问(持续更新中...)2.郭医生照护社群入口
作者简介:糖尿病专科医师,营养师,别人帮你修车,我帮你修身体,郭医生6年一直主张用非药物干预调血糖、逆转肥胖三高,帮病人轻松解除健康危机。本人及团队用安全易操作的饮食疗法让余名糖尿病患者临床减药率90%以上,完全停降糖西药、胰岛素的患者达到60%以上,各项指标实现逆转!目前已开通新浪爱问医生在线咨询通道,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