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时代,父母一腔热情赶着娃往前冲时,却发现孩子压根不愿意配合,对学习提不起劲,对未来毫无规划,让鸡娃的道路看不到鸡犬升天,只有鸡飞狗跳。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厌学叛逆的孩子,长期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究竟该何去何从?
防御式大脑VS开放式大脑
丹尼尔?西格尔曾经在一次演讲时,跟现场观众做了一个互动练习:
首先,请观众们闭上眼睛,严肃地在心里默念七遍“不”;然后,休息两分钟,继续闭着眼睛,温柔地在心里默念七遍“是”。
在这个过程中,让观众去察觉身体和情绪的变化:反复听到“不”时,压抑、紧张、抗拒的感觉充斥心头;反复听到“是”时,开放、平静、放松的感觉明显占据主导。
两个不同的词,两种不同的语气,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这是开放式大脑和防御式大脑的典型反应。
西格尔在新书《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中重点诠释了两种大脑的区别:
防御式大脑表现为:
1、恐惧、刻板、封闭,无法应对冲突;
2、焦虑、固执,抗拒新事物;
3、严格遵守传统规则,希望维持现状;
4、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探索的内驱力。
开放式大脑表现为:
1、灵活、坚韧,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不怕犯错;
2、善于接纳新事物,主动参与人际交往;
3、敢于充分地做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
4、学习更自觉、主动、有规划。
人无完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小毛病或坏习惯。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成一个完美的成功人士,一旦孩子出现了坏习惯,家长就会希望孩子能尽快的改掉坏毛病。
但是,一个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俗话说的好欲速则不达。如果爸爸爸妈妈妈采用的策略不对,就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孩子的坏习惯也无法顺利地改掉。因此,应该怎么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呢?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吧。
一、爸爸妈妈的哪些策略是不对的
1.大喊大叫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养成非常多的坏习惯。面对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或许就会失去耐性,在孩子不听你讲话的时候,你可能会使用‘大喊大叫’来指责孩子,想让孩子把话听进去。
然而,大喊大叫的做法不仅无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要是爸爸妈妈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次数多了,孩子不开心,可能就会不理睬父母。
因此爸爸妈妈们要是想‘修剪’孩子的坏习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乱吼。
2.言语攻击
有些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坏习惯时,可能会随意谩骂孩子。像是爸爸妈妈会责骂孩子:“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小孩,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子多乖啊。”这些贬低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自尊会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因此记住千万不要语言“攻击”孩子。
3.啰嗦
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坏习惯会采取啰嗦的应对方式。爸爸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停地叙述孩子的坏习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觉得特别反感,这样就免不了和爸爸妈妈进行争吵,如果次数多了的话,可能会让孩子讨厌呆在家里,在面对孩子坏习惯的时候并不一定就要喋喋不休。
4.对比
好多爸爸妈妈都会采取‘对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爸爸妈妈会说:“你的小伙伴习惯都很好,为什么你就不能养成个好习惯呢。”小孩子们都渴望爸爸妈妈的爱,要是爸爸妈妈一直夸奖别的孩子,而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没有办法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甚至会增加新的坏习惯。
二、改变孩子坏习惯的好策略
1.及时纠正
在发现孩子的坏习惯的时候,家长要平静地和孩子进行交谈,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爸爸妈妈在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吼叫,不要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词汇。当然也不要嘻嘻哈哈,不然孩子可能不会把你的话听进去。
2.给予一定的表扬
当孩子们及时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表扬孩子,让孩子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孩子有更大的信心去改掉坏习惯。
3.树立好榜样
爸爸妈妈们不要自己习惯不好,却去指责孩子的习惯有问题。如果想要孩子有一个良好习惯的话,爸爸妈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个好习惯,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有好的习惯的宝宝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喜爱,好习惯也能够为孩子的成功路添砖加瓦。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把他们保护地特别好,因此不用担心孩子受伤的问题。不过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孩子接触到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身边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或许会受到他人的欺负。要是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一、家长不宜做的事
1.马上掺和进去
孩子如果受欺负了,或许是因为误会,可能谁对谁错并没有那么明显。爸爸妈妈在孩子受到欺负的时候,不要帮着孩子跟别人吵,最好是能够尽量调解纷争,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如此一来就能够知道孩子是否真正受到欺负,受欺负的原因是什么。
2.一味责备孩子
孩子受到欺负,爸爸妈妈不要立刻批评孩子,因为这样或许会让孩子无缘无故地受到冤枉。如果爸爸妈妈在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时候就一味批评孩子,这会让孩子非常伤心。
3.总是包庇孩子
孩子们有吵有闹是非常正常的,爸爸妈妈一定要知道是谁先犯错,不要盲目地把错归到一个人的身上,不要一味地为孩子开脱,这种包庇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4.帮孩子“报仇”
孩子受到欺负,爸爸妈妈不要帮孩子“报仇”,要正确地处理这件事情,学校里的小事情可以让老师来帮忙,社会里的大事情就要找警察,不能够随意对他人进行报复。
5.教育孩子“以牙还牙”
孩子受到欺负,家长不能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这样一来会让孩子变得是非不分。
二、家长该如何处理
1.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犯错,要鼓励教育孩子先承认错误,要是孩子是受到欺负的一方,爸爸妈妈要对这件事情进行调节,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老师共同参与。
2.公正的态度处理事情
不要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就责备或包庇孩子,这样子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3.教会孩子学会寻求帮忙
在学校遇到事情可以找老师来帮忙,如果走向社会后应该让警察来帮助协调,这才是保护自己的正确基本做法。
爸爸妈妈要对孩子受欺负的事情引起重视,及时排遣孩子心中的郁闷,不然会让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
宝宝大一些,相对就比较顽皮,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宝宝学会了一种神奇的本领:能把房间里面井井有条的东西变得混乱不堪。所以,只能在宝宝屁股后面收拾整理,久而久之会觉得很烦躁。
如果宝宝成长到有点懂事的年纪以后,教会他主动去收拾整理,不仅可以帮助他发展能力,还能让爸爸妈妈的劳累程度大大减小。大家要注意的是,想要你的宝宝自己学会收拾,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孩子不懂整理的坏处
1.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孩子不懂得整理,事实上,是因为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爸爸妈妈应该从孩子有行为能力后可以教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别人遇到困难了可以及时给予帮助。
2.孩子喜欢依赖他人
孩子不懂得整理,总是会让别人帮忙,慢慢地就会让孩子觉得家务事并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不想做的时候别人来帮助自己是正常的。这样就会造成孩子从小就不会自己独立去完成任务。
3.孩子养成懒惰心理
孩子不懂得整理,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小时候自己的事情不肯自己做,长大以后很多事情也会懒得去做。这就是孩子的惰性在作怪。
4.孩子做事效率不佳
孩子不懂得整理,会降低孩子做事情的效率,小事做不好,在工作学习上遇到事情就更加解决不好。因此,要想以后孩子有所作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的整理能力。
二、导致孩子不懂整理的行为
1.一手包办
爸爸妈妈觉得,帮孩子减轻生活上的劳动负担,是一种爱孩子的行为。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事情做到一手包办,就会让孩子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孩子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会消失。
2.要求过高
要是爸爸妈妈的要求过高,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没有达到爸爸妈妈的标准的话,孩子就会收到爸爸妈妈的责怪,从而就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去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自理能力。
3.经常指责
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孩子做不好就对他指责嘲讽,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去多做多说,总是会担心自己做不好会不会受到爸爸妈妈的责怪。
4.爸爸妈妈也懒
孩子的爸爸妈妈自己就懒惰,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汇中学习到爸爸妈妈的懒惰,从而不喜欢去干家务。
三、如何让孩子学会整理
想要让孩子学会整理,是非常容易的,只要爸爸妈妈做到以下几点,孩子就能够简单地学会整理。
第一,爸爸妈妈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时多多让孩子帮助自己;第二,孩子的房间可以让他自己收拾;第三,和孩子商量好,每隔一段时间就一起收拾一下家里,顺便教会孩子摆放的规则和整理的方法。
孩子拥有好的自理能力会让其受益一生,所以爸爸妈妈赶紧行动起来吧。
孩子出生以后就会开始不停地发育。每个阶段的孩子发育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就给各位爸爸妈妈来讲一下4-5岁的孩子的发育特点,以便于爸爸妈妈进行对照,看看自己的孩子发育是否正常。
1.认知能力
应达到的标准
孩子至少能分辨出8-10种颜色(红、*、绿、兰、黑、白、棕、紫、橙、灰);会跟着书上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能够简单地画人形;能够把2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从10数到1;一些简单的加法会做;孩子会画格子;能够懂得钱币(6张图片可以找对4张);对于一些人体的特征能够分清楚;可以明白左右。
训练方法
◆学习画儿童画,比如让孩子画一些大树,太阳,云朵等,同时让孩子能够学会填充颜色。
◆启发小儿自发画画,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在用颜色的时候要适当。
◆利用实物学习计算,像是:“我们家有三个人,每人一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今天上午吃了一个苹果,下午又吃了2个橘子,一天吃了多少个水果?”如果已经明白了加法,再开始学减法:“宝宝总共有5块糖,早上不见了一颗,下午吃掉了一颗,还剩几颗?”
◆教孩子切分圆饼,最好是让孩子学会均分;让孩子慢慢学会分成4,6,8均等分。
2.言语的发展
应达到的标准
能够说出自己家在哪里;重复一段4句连续的话;会一些简单的用语言;明白反义词,像是:马路是宽的,胡同是窄的;看到一些明显的错误能够指出来。
训练方法
练习复述故事
1.让孩子学会看图说话。
2.孩子放学回来了,让孩子说说幼儿园里面发生了什么。
3.经常问问孩子;“什么”、“哪里”等问题,让孩子告诉你,也可以问问孩子“什么能在天上飞?”“什么能在水里游?”让孩子平时能够积极思考。
4.问问孩子一些东西是有什么做的。像是:鞋、杯子、房子等。
5.总是问问孩子:“怎样”,让孩子学会思考和推理。像是“你怎么刷牙?”“小狗热了怎么办?”
6.学习动物、植物和衣服的意思,让孩子举例子来说明。
3.情绪与社会行为
独立生活能力
学习洗脸和正确使用刷牙的方法;
1.自已洗脸,洗手娟;
2.早上的时候能够自己学会洗衣服。
玩具的选择
训练内容和目的: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学会眼看、手摸、耳听、脑想、嘴说;让孩子能够了解到这个世界,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让孩子的记忆力得到发展。
需用玩具:各种积木、画板、橡皮泥、剪纸。
大运动
应达到的标准和训练方法
脚跟比着脚尖向前走10步,脚尖比着脚跟向后退10步;两脚一前一后走三角。
精细动作
应达到的标准
可以自己翻书,也能够准确地一下子翻几页,能够一个人用积木搭塔。
训练方法
让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锻炼自己手部的灵活性。像是用积木、棋子搭高楼或把扣子、小豆子等拾到小桶或小瓶中,让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游戏举例
1.种豆豆:给孩子准备一些小豆豆,桌上放一张画有格子的纸,可以让孩子把豆豆放到一个个小格子里面,边放边说:"种豆豆,种豆豆,种了豆豆长豆豆,长了豆豆吃豆豆,吃了豆豆长肉肉。"
2.搭塔: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小木块的玩具,让孩子自己一点点搭起来,来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自古一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话,到了现在也已经被现代科学论证,成了明明白白的真理!
在宝宝不断长大的时候,发生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实在宝宝小的时候反应出来的一些性格特质,就能够从侧面反应出来,宝宝以后长大了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那么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自己的宝宝长大了是不是你理想的类型吧。
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开始了一项非常先进又好玩的观察实验,研究对象是当地名3岁幼儿,在实验之前,根据对幼儿的观察,把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经过了数十年到了年,这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变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和他们进行了一番沟通,同时还跟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了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事情。调查结果如下:
表现类别-占有比率-幼年时的表现-成年后的表现
充满自信型-28%-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性格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良好适应型-40%-自信、自制,心烦意乱的机会不多。-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和小时候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自我约束型-14%-自我约束力强,极少的可能性会被被外界干扰。-长大后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
沉默寡言型-8%-性格沉默,比较不爱说话。-他们通常情况下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想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