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奶是血的一部分,是阴寒的东西
有网友在网上留言给我说:孙思邈不是说牛乳有营养,要提倡大家喝牛乳的吗?大家想一想,那个年代能喝上牛奶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大富大贵的人。那时候,穷人或是平常不喝奶的人,都是生病的时候喝点牛奶当药用,因为牛奶有滋补的功效。有一个五汁饮就是一个治病滋补的方子。人在大病一场后会失去很多体液。然后,我们就配上五种材料,比如甘蔗汁、牛奶、荸荠汁等这些能够很好的被人体吸收的液体来喝,这也能起到治病的效果。所以,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牛奶一定是临时或是暂时拿来当药喝的,绝对不能每天当水喝。牛奶喝多了,得病的人真不在少数。如果非要喝牛奶,那就加些中药进去。很多人对牛奶过敏。心理医学说“乳糖不耐受”,意思是说,牛奶喝多了,会出现肚子胀、打嗝、放屁、拉肚子等症状。怎么办呢?我们就把牛奶的阴寒给“化”一下。比如说,在牛奶里面加一点热性的中药,你可以加点干姜,加些肉桂、荜菝(一种热性的药),或是桂皮。在牛奶中加入姜、肉桂能“化”一下牛奶的阴寒。广东名小吃“姜撞奶”是姜与牛奶碰撞出的美食,也符合中医的理念。另外,奶是血的一部分,是阴寒的东西。很多人在吃火锅的时候都上过鸭血,还吃过血豆腐。如果大家观察仔细的话,会发现吃完这些东西后拉的屎是黑色的。伤风的病人最怕吃毛血旺。为什么呢?因为血制品都是“阴寒”的东西,消化它的时候,人体要消耗很多的阳气和能量。所以,对于牛奶、毛血旺或者是血豆腐之类的食物,大家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尽量不要贪吃,否则,受伤害的是你的身体。——摘自徐文兵《*帝内经家用说明书:上古天真论》叁、牛奶一切好处的前提都是——化得开……既然牛奶是“阴寒”的,那么问题来啦——1、那为什么喝完牛奶后舌苔反而变*了呢?应该是清热才对啊,*不就是体内又热了吗?2、为什么我每次喝完牛奶就口臭~~~而且我发现很多人都有“牛奶口臭”,早上上班时,看到谁喝牛奶,开会时就有必要躲着坐。。3、还有那些要么吐、要么拉、要么便秘的“乳糖不耐症”,到底是为啥呢?清热的食物多数都带有苦味,牛奶味甘微寒,滋补的意味更重,比如人参也是味甘微寒,但你不能说它清热吧,相反很多人吃人参是有“上火”反应。因为滋补的东西一旦补过量,身体消耗不掉,就会变成火、变成痰湿、垃圾发出来,人参主补五脏之气,气有余便是火,虽然它本性微寒,但吃过量补多了一样会变成“火”。牛奶也是这样,牛奶这种阴寒的食物,喝下去要消耗大量的阳气来把它化开。小孩子是纯阳之体,所以比较能化。游牧民族则是因为能喝酒,也把它化的开。而我们农耕民族的小脾胃,就比较悲催了~~一旦化不开就会有各种淤热、阴寒或混乱表现!我有一同学,一喝牛奶就脸色赤红,手脚发烫,还容易呕吐,看舌象感觉是外热内寒,我建议他加点肉桂煮着喝,帮着化一化。有效…不吐了…但是化进去多少不能保证…古人认为牛奶有“养血脉,润五脏”的功效,能让虚弱的人强健起来。《滇南本草》说牛奶:“补虚弱,止渴,养心血,治反胃而利大肠”。《本草纲目》说牛奶:“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但要知道这一切好处的前提都是——化得开……知道了这一点,起码疼爱家人的时候就能不冒险。比如若家里有癌症患者,就最好不要给他们经常喝牛奶。癌症患者一般阴阳两虚,这种状态下食用牛奶很容易造成肠胃负担,不仅补不进去化不开,还可能增加脏腑经络的淤堵,从而加重病情。连着吐槽咖啡和牛奶,其实并不是说它们多么多么糟糕,吃不得了。在我看来,它们都是食物,和梨子偏凉、荔枝偏热……等等任何一种食物一样,也有着小小的偏性。只不过如今我们对它的认知、和食用习惯,让它在某些方面的功能过于夸大,从而忽略了这“偏性”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那么,我就从食物性味上来提个醒,方便大家以后吃起来心里有个底,好趋利避害,无往不胜啊!最后,附徐文兵所著《饮食滋味》:全书一共十七章,前十章从基本的讲起,第一章关于饮和食的介绍,什么是饮什么是食?什么是滋什么是味?水油火,酱茶酒肉蛋等的合理恰当食用方法;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依次讲了,调身的智慧,调肝的智慧,调心的智慧,调脾的智慧,调肺的智慧和调肾的智慧;最后一章列举《辅行诀》中养生汤和小汤变大汤的方法。鹤翾()一直致力于弘扬国学,传播中医文化。始终围绕着“上有利于国家振兴、下有益于个人启智”之出发点,以笔为刀,书家国大义,斩*魅魍魉。经常会被极端敌视中医的某些利益群体恶意攻击,为防失联,各位可加鹤翾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