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核绝大多数起源于肺结核,只要是结核我们就该想到低热盗汗。
肾结核的病变在肾,症状在膀胱(膀胱刺激征);
髋关节结核的病变在髋关节,症状在膝关节。
一、病理
1.病理肾结核:多累及双侧皮质,有结核感染,无症状,在尿中能查到结核杆菌。
2.临床肾结核:多累及单侧髓质(占90%),有结核感染,有症状,就是临床型。
3.肾自截:肾截断了,结核杆菌进不到膀胱了。没有膀胱刺激征,但是肾里面还有结核杆菌。
全肾广泛钙化时,肾功能完全丧失,输尿管常完全闭塞,含有结核杆菌的尿液不能流入膀胱,膀胱继发性结核病变逐渐好转和愈合,膀胱刺激症状也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尿液检查趋于正常,这种情况称之为肾自截,病灶内仍存有大量活的结核杆菌。
4.膀胱挛缩:膀胱容量不足50ml。
5.肾结核可以导致对侧肾水肿,属于晚期病变。
二、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半年以上),尿频最早出现。
2.血尿:常为终末血尿。
3.脓尿:严重者尿如洗米水样,内含有干酪样碎屑或絮状物。
三、诊断
1.尿液抗酸杆菌阳性: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2.尿液结核杆菌培养:决定性诊断,但需时较长(4-8周)。
2.影像学诊断
(1)X线检查(KUB):可见到病肾局灶或斑点状钙化影或全肾广泛钙化。
(2)静脉尿路造影(IVU):肾盏边缘不光滑如虫蛀状(特异性)。确诊。可了解分肾功能、病变程度和范围,帮助选择治疗方案。
(3)逆行肾盂造影:确定病变部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3.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粘膜充血、水肿、浅*色结核结节、结核性溃疡、肉芽肿及瘢痕等病变,以膀胱三角区和患侧输尿管口周围较为明显。患侧输尿管口可呈“洞穴”状,有时可见混浊尿液喷出。
注意:膀胱挛缩容量<50ml或有急性膀胱炎时不宜作膀胱镜检查。
一一对应(题眼):低热盗汗+慢性膀胱刺激征+消炎无效(排除炎症)=肾结核
四、治疗
1.药物治疗:临床肾结核是进行性破坏性病变,不经治疗不能自愈。
①适应证:主要用于早期肾结核。
②药物选择:首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吡嗪酰胺等杀菌药物。
③化疗方案:多采用三联治疗,至少用药6-9个月。
2.手术治疗:严重的结核用手术,术前术后都要抗结核药治疗。
(1)肾切除术:肾切除前抗结核治疗应至少2周。
①一侧严重肾结核,对侧肾正常→患肾切除。
②双肾结核(一侧重、另侧轻)→先药物治疗,再切除病重侧肾。
③双肾结核(一侧重、另侧肾积水或伴尿*症)→先造瘘引流肾积水,再切除病重侧肾。
(2)保留肾的手术:局限于肾实质表面闭合性的结核性脓肿,与肾集合系统不相通者。上述病变经药物治疗3-6个月无好转,可考虑此类手术。
①肾里有结核性脓肿,就用结核病灶清除术。
②肾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病灶局限于肾的一极,现多首选化疗治愈无需手术。
(3)解除输尿管狭窄的手术
①狭窄位于中上段者:切除狭窄段,输尿管对端吻合术。
②狭窄靠近膀胱者:切除狭窄段,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4)膀胱挛缩的手术治疗:肾结核并发膀胱挛缩,在患肾切除及抗结核治疗3-6个月,待膀胱结核完全愈合后,对侧肾正常、无结核性尿道狭窄的病人,可行肠膀胱扩大术。
男性病人有前列腺、精囊结核引起后尿道狭窄者:不宜行肠膀胱扩大术,尤其并发对侧输尿管扩张肾积水明显者,为改善和保护积水肾仅有的功能,应施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或回肠膀胱/肾造口等尿流改道术。
知识扩展:
各种疾病导致的血尿的特点
疾病
血尿特点
肾结核
膀胱刺激症状存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以终末血尿多见
泌尿系肿瘤
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
肾输尿管结石
伴有肾绞痛
膀胱结石
排尿有时尿线突然中断,并伴尿道内剧烈疼痛
非特异性膀胱炎
要在急性阶段出现,常与膀胱刺激征同时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抱扑子内篇·极言》中提出了“十二伤”。在这“十二伤”中,饮食必须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适量、适时、适质的饮食习惯是必须养成的。文中论道:“是以养生之方……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在养生的方法中,不应该在特别饥饿的时候才吃东西,饮食也不能太饱;同时,不能够非常渴的时候才喝水,喝水的时候也不应过量。食物吃得过多就会在肠胃里堆结集聚,水分补充得过多就会形成“痰癖”。同时文中还提到,“不欲多咦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应该吃太多生冷的食物,不可以正对着风喝酒。“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冬天的时候不应该太过温热,夏天的时候也不能太过追求清凉。以上所论的一个核心饮食思想即是保持中和,顺应身体平衡需要。
《养性延命录》中进一步说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饮食最好能少食多餐,不应该饱餐多顿,最好的状态是“饱中饥,饥中饱”,六七分饱。合理控制食物摄入的量、时间、次数对人体保健及疗病方面的意义已为现代营养学所论证。过饮过食容易导致能量在体内的积聚并转化成有害于人体的过剩脂肪,导致人类整体肥胖症的出现,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同时,若是过饥才食、过渴才饮,且一次摄食太多,就给胃造成很大负担,容易引发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关于进食次数和时间,一般来说,个人饮食次数与时间必须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样才能够使消化系统的运作总是处于一种规律的状态。
二、忌偏嗜五味“五味”即是指酸、苦、辛、咸、甘。《抱扑子内篇·极言》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人体对五味中某一味的偏嗜会导致疾病,特别是甘咸物的过多摄取,会造成催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癌诸疾。道教养生家主张“五味稍薄令人神爽”,对肥腻或味重之物都须有所禁忌。三、忌偏食肥腻之物,对食物的选择要慎重孙思邈在《枕中记》中言道:“彭祖曰:……厚味脯腊醉饱厌纸,以致庙结之病;美色妖丽媚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肥厚之味与房事过频皆是养生大忌。贪嗜肥鲜之物一方面会造成体内脂肪过剩,血管壁变厚,血液粘稠度增高,引发肥胖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行气、辟谷之法都要求全身血液、气流通畅,还要求体中无宿便及多余脂肪,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对粗粮、蔬菜、水果等自然界植物性食物更为偏好。食用肉食后易产生体内食物难消、油脂堆积、口气秽恶等情况,不利于修行。四、饮食时需细嚼慢咽,且要注意冷热食的进食次序《太清道林摄生论》中言:“美食须熟嚼,生食不鹿吞。”道教养生中最忌怒、急、悲、忧等不良情绪,因为“惊伤*,忧伤神,思伤意,态伤情,恨伤志。”基于此种养生之道,急食急饮是养生之大忌。《养性延命录》中曰:“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保生要录》中则进一步论道:“又不欲先进热食而随餐冷物,必冷热相攻而为患。凡食先热食,次温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凡食温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进食热物和温物后,人体血液多集中于肠胃等消化器官,肠胃活动相对活跃,此时若是如果立即进食冷物,胃壁猫膜血管相应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的活动减弱,难以对食物进行消化,形成饱胀状态,产生不适。五、饭后的养生活动与禁忌道教养生忌饱食便卧或坐,在饭后往往进行按摩、导引、行步活动以助消化。“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修龄要指·起居调摄》:“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饭后散步有利于腹部肌肉的收缩,呼吸均匀,胃肠起着一种轻微按摩作用,所以能改善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帮助胃肠的蠕动,有助于增强消化能力。饭后的腹部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以使消化良好。饭后导引运动也有利于养生。六、注意进食的环境和情绪《太清道林摄生论》道:“人当食勿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镇,令人神惊。”人们在饮食的时候不能受到太大的情绪刺激,也不能太过烦躁,应尽量在心境平和的时候饮食。《修龄要指·起居调摄》中言:“怒后勿食,食后勿怒。”刚发过怒的时候不应该吃东西,吃完东西之后,也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太过激动。古代道教养生中即提倡“养生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日常心态平和才是修性要诀,生活中的起居饮食也应该如此,保持平静的情绪。
法务法会
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公示-年8月1日
天师府初一、十五诵早课上表祈福活动通知
壹文读懂拜太岁
附天师府辛丑年拜太岁法会通知
1、龙虎山道教清规榜
2、年内地初授箓试题(附参考答案)
3、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龙虎山道教新冠疫情防控纪实
4、万人修,万人缘
天师府筹建万人祈福转运钟
5、面对疫情,我们能够从道教经典当中得到哪些启示?
6、龙虎山道协城隍庙募缘辞
7、龙虎山道教的主要教义思想
8、答疑
静坐、站桩的时候无法入静怎么办?
9、道教正一、全真两派之区别
10、正一道士不知“正一”何解可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