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健康周刊》
联合国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发布的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在中国,5岁以下体重超标的儿童约占7%,人数超过万;有资料显示,在我国11-17岁的青少年中,超过4/5的人缺乏运动,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快速增长。年,中国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到年,约1/10的女孩和1/5的男孩超重和肥胖。从年至年,我国20岁以下体重超标人数增长超过%。
1.儿童糖尿病“异*突起”,家长需留意孩子“三多一少”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可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导致慢性病和早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中国首要的健康威胁,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1.03亿死亡总数的80%,占中国总疾病负担的70%。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每年导致近人死亡,其中近40%的死亡为过早死亡(在70岁以下人口中)。
年全国10万人大型调查表明,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患病人数达1.14亿人,糖尿病患者平均在32岁便患上糖尿病,年轻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明显增加。
青少年或儿童期的发病类型主要为Ⅰ型糖尿病(也称青少年糖尿病),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发病原因仍不清楚,但被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表明,年幼儿童的Ⅰ型糖尿病新诊断病例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
Ⅱ型糖尿病更常见,90%的糖尿病患者属于这一类。该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大多可以预防。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指出,Ⅱ型糖尿病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甚至在世界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全球性增多的儿童肥胖症和缺乏身体锻炼是普遍认为的关键诱因。
同成人一样,儿童糖尿病在早期也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儿童糖尿病还有不同之处,一是起病隐匿,很难早期发现;二是发病急,往往等到患儿出现酮症酸中*时,才发现早已患上糖尿病。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这种“三多一少”的表现,或者孩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严重的还伴有精神萎靡、呼吸深大、呼气带有烂苹果酮体气味等,医院检查。
2.Ⅱ型糖尿病儿童多肥胖,北京近七成“小胖墩”检出高血糖
来自北京市卫计委官方数据显示,肥胖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过早患上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北京市对肥胖儿童进行的健康评估,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6%,高血糖检出率达到了66.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会长、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专家杨文英教授指出,14岁以下儿童的Ⅱ型糖尿病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目前缺乏该年龄段患儿的官方数据,但是门诊医生已经注意到近年患儿增加,而且大多过度肥胖。”医院儿科统计,小儿糖尿病的住院人数近年来增加3倍以上,多为青少年Ⅱ型糖尿病。
我国一份资料显示:年龄≤18岁儿童超重发生率达17.6%,肥胖发生率为5.6%,而某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儿童肥胖发生率高达20%。资料显示,中度肥胖的糖尿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4倍,高度肥胖者可高达30倍以上。
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姚辉认为,肥胖是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凶。儿童虽然机体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但因肥胖,组织细胞易产生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作用大打折扣,出现功能衰退,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减少,进而引发糖尿病。
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夏桂枝说,环境因素的作用,加上儿童本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感染上病*,从而增加病*感染相关糖尿病的风险。另外,长期压力过大、休息欠佳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风险。
夏桂枝还提醒,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体内的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皮质激素等激素水平都会增加,这些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水平增加,会加重人体中唯一降糖的激素——胰岛素的负担,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在这个时期,有些小孩的血糖水平会发生异常,这种现象称之为“青春期糖尿病”。如果不加注意,同时存在持续的体重增加、肥胖的话,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加大。
3.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致儿童肥胖和糖尿病上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说:“现代人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他说,许多学校缺乏运动设施,因为担心会受伤,老师们通常也不愿意让学生运动。而且许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过分溺爱,吃得太多太好,缺乏运动再加之高脂饮食,直接导致了儿童肥胖率的直线上升。
还有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长个儿,猛给孩子加营养,虽然个子长上去了,但肥胖也随之出现了。某医院儿童肥胖门诊赵方主任认为,肥胖孩子体内脂肪过多,生长激素就会受到抑制、分泌减少。而基础研究证明,胰岛素成分同促进身高增长的类生长激素极为相近,所以胖孩子的身高也可能又高又大。但这是非正常生理发育的现象,因为肥胖孩子消耗了大量的胰岛素,而并非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生长激素,这就导致胰岛素消耗过量,因此肥胖孩子容易患糖尿病。
赵方还表示,肥胖症是可以预防的,在11岁之前积极治疗效果较好。可是长辈们的无知、溺爱,只抓学习,缺乏平衡营养、生长发育及健康方面的知识,也是儿童肥胖症泛滥的重要因素。
4.父母患糖尿病需警惕子女肥胖,常做血糖检测很关键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文世林提醒,糖尿病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大量科学证据证明,后天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糖尿病遗传基因携带者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证明,在同样生活环境下,糖尿病遗传基因携带者与非遗传基因携带者在相同饮食情况下,胰岛素分泌水平有明显差别。即早期糖尿病遗传基因携带者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多,造成餐前低血糖反应,无形中进餐量增加,加之缺少运动,导致体重增加,而胰岛素需要总量与体重成正比。从而使胰岛素总量增加,但胰岛素受体相应减少,敏感性减弱,不得不分泌高于正常人数十倍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久而久之,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负担过重,直到胰岛功能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而发生糖尿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肥胖后果更严重。如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早期、幼年即发生肥胖,使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时间大大提前。
文世林建议,为了避免子女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父母首先应当给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体重保持在理想范围内。对于已经超重或肥胖的孩子,医院就诊,一起制定减轻体重和控制危险因素的方案,给予合理健康的科学饮食,既保持正常体重,又不至于影响儿童营养和生长发育。同时逐渐增加体力活动,每天中度体力活动不少于30分钟。对于已经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需要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早期Ⅱ型糖尿病的肥胖儿童,经过合理的饮食管理,控制体重,待各项指标达标后,胰岛素有可能被撤离,使身体重新回到健康状态。
医院肾脏科主任医师赵书平说,目前中国糖尿病的发病呈现出发病率高、血脂高、知晓率低、发现率低、控糖率低的“两高三低”特点,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不足20%,超过53%的糖尿病患者未得到诊断。年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5.8%。因此,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经常做血糖检测。
5.预防儿童糖尿病应控制体重,要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遏制糖尿病继续增加的最佳方式,就是食用少糖、少盐和低脂食品,摄入更多水果和蔬菜,增加运动量,”施贺德博士建议。
姚辉也提示,儿童糖尿病预防重于治疗,家长应使孩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主食需粗细粮搭配,副食蔬菜种类多样,不要多吃“洋快餐”等高热量食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专家建议,想控制孩子体重,注意生活细节最重要。
父母、祖辈的意见要统一。要争取所有家庭成员对孩子减肥的支持,尤其是要“搞定”爷爷和奶奶。
不要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家长不要看到孩子喜欢吃什么就无限量让孩子吃,以免把孩子的胃撑大了,这样会使孩子吃得更多。一般两顿饭的间隔期可以让孩子吃些水果、酸奶,免得吃饭时孩子由于饥饿吃得过多。
多喝白开水,少喝甜饮料。肥胖的孩子大多爱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或含糖饮料,这些饮料含糖多、含热量高,喝多了不发胖才怪。平时,家长应尽量用白开水来代替饮料,饭前可以让孩子喝点不含糖的鲜榨果汁。
均衡饮食,吃肉也要吃蔬菜。肥胖的孩子大多喜好吃肉,而不喜欢吃蔬菜,因此父母应逐渐培养孩子什么都吃的好习惯。在让孩子多吃蔬菜时,父母自己也要做好榜样。
少看电视玩电子设备,多户外运动。很多家庭会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吃饭过多。另外,爱看电视、少运动的孩子大多比较胖。家长应多陪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或做其他运动。专家建议,要克服孩子的惰性,应鼓励而不是强迫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孩子不喜欢跑步,那么就教他打球或做游戏;如果孩子不喜欢一次做40分钟运动,那么一天四五次,每次10分钟,也能达到健身效果。
糖尿病饮食控制基本原则:淀粉、脂肪以及糖分含量高的食物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很容易转化为葡萄糖,可以快速提升血糖水平。专家建议,食用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可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有利于血糖水平的稳定控制。包含全麦面、荞麦面、黑米、通心粉、藕粉等主食,大白菜、*瓜、苦瓜、芹菜等蔬菜,*豆、豆腐、豆角、绿豆等豆制品,西梅、苹果、水梨、橙、桃、提子、沙田柚等水果都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同时,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适量补充蛋白质,坚持做到有粗有细、限盐少油、少吃多餐。
(本文转自中国妇女报,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晚报《健康周刊》
懂生活爱健康
首都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健康生活类媒体
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