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目
1.食品安全工作坊小实验活动走进龙联社区
2.食安科普之参访“供深供港标准农产品基地”活动走进麻磡社区
3.西乡街道龙珠社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
4.民治街道新牛社区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进商超活动
5.社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设项目走进老坑社区
6.浙江省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上线
7.红肉vs白肉吃哪个更健康?
食品安全工作坊小实验活动走进龙联社区
“健康美好生活,从食品安全开始”为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社区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年10月11日下午,由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深圳市民*局指导,龙联社区*委、龙联社区居委会主办,龙联社区*群服务中心协办,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统筹实施的民生微实事食品安全工作坊亲子小实验-甜蜜的诱惑活动在龙联社区*群服务中心三楼活动室开展。
本次活动实验主题为“甜蜜的诱惑!食品中隐形糖大揭秘!”。活动依次开展以下环节:聊一聊,请小朋友向大家分享下自己喜欢喝的饮料有哪些,最喜欢哪个,觉得哪个饮料最甜。测一测,通过糖度计来测出各种饮料的含糖量。称一称,称出每瓶饮料糖的重量,直观了解饮料含糖量。答一答,对实验所学的知识来进行一个回顾来进一步巩固。画一画,做下手抄报。画出今天所学,小朋友们丰富的想象一一体现在画纸上。实验过程中,家长、小朋友和老师互动良好,让家长和小朋友真正明白饮料里隐形糖的秘密,过量饮用饮料的危害,不要被甜甜的味道诱惑了。
活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小朋友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共同探索食品安全的秘密,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食安科普之参访“供深供港标准农产品基地”活动走进麻磡社区
年10月11日下午,由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民*局指导,麻磡社区*委、麻磡社区居民委员会、麻磡社区*群服务中心,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深圳市智云达食安文化有限公司统筹实施的民生微实事“社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设”项目之圳品企业参访活动在麻磡社区开展,参访对象为双晖光明北农业基地。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食品安全知识。首先,基地工作人员带领居民们了解供深基地的大致分布,以及基地蔬菜的种植情况。随后向居民讲解供港供深蔬菜和其质量标准,现场扫描供深蔬菜包装上的
记者了解到,该协同应用通过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I识别等新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首批建设了特殊食品风险智控、食用农产品风险智控等12个食品场景以及婴幼儿配方乳粉区块链追溯应用。所有功能和场景都集中在“浙里办”和“浙*钉”两个App端口输出,企业、群众可以在一个端口办事查询,执法人员可使用一个系统监管执法。截至目前,已实现浙江省食药安委主要成员单位、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等不同层面的数据对接和共享,共归集张表单、8.7亿条数据。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协同应用建设主要聚焦风险分析、物联感知、溯源倒查3个方面。以风险分析为例,系统通过多环节、多部门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建模,形成了“一图、一指数、一清单”。“一图”即区域风险五色图,呈现食品安全风险等级,直观体现全省各市、县(市、区)食品安全风险整体情况;“一指数”即全国首创的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主要可综合风险来源、风险波及范围等一系列相关数据,直观展示34大类食品品种风险信息,帮助了解不同时期食品品种的风险趋势变化;“一清单”即重点风险企业清单,可以直观查看省内各地重点风险企业名单,确定监管重点、提高监管靶向性。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在校园食品等高风险单位大力推广普及摄像头、温湿度监测仪等物联感知设备,利用AI自动抓拍技术,对违规操作进行自动巡检抓拍、现场预警,将抓拍结果及时推送给企业负责人,由企业确认并落实整改。目前全省已有阳光厨房接入主体家,AI接入主体家,物联设备接入家,试运行期间累计抓拍违规行为16.1万余次。
记者获悉,此次系统应用建设创新了“浙冷链”、食用农产品风险智控、食盐智控和婴配奶粉区块链追溯等场景,为全国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浙江方案”。如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区块链追溯,确保相关追溯信息真实、可靠。截至目前试点企业共入库扫码33.7万罐,出库扫码15.4万罐。
下一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迭代升级协同应用,根据监管实际需要和企业、群众实际需求进一步扩充应用场景,提升监管效能,将协同应用打造成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标杆工程”。(来源:中国质量报)
食安科普
红肉vs白肉吃哪个更健康?
广义的“肉”是指任何动物身上的可食用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如猪、牛、羊、鹿、兔等哺乳动物的肉,在营养学上,这些肉被称为“红肉”。
而白肉则指那些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肉类,从视觉角度看,烹饪前呈现岀白色,包括鸡、鸭、鹅、火鸡等禽类,还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等),以及贝壳类动物(如牡蛎、蛤蜊)等。
烹饪之后的食物颜色往往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例如做熟前的猪肉是红色的,做熟后会变成白色,但猪肉还是属于红肉。虾、蟹加热后会变成红色,但它们都是白肉。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区别红肉与白肉的主要因素是看动物的肌肉组织是快肌纤维多还是慢肌纤维多。
慢肌纤维的肌肉通常在慢步、站立和飞行这样的持续性动作时使用。这种肌肉的特点是富含储存大量氧气的肌红蛋白,因此能够支撑长期的能量消耗。肌红蛋白的颜色为红色,因此红肉看上去发红。
快肌纤维型的肌肉在短期时间的活动时用到,这种肌肉没有足够的肌红蛋白能源,消耗的是糖原,因为糖原的颜色发白,因此快肌纤维型肌肉是白肉。
红肉和白肉各有什么特点?
红肉或者白肉,都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营养上各有优势。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并且脂肪含量比较高,含有丰富的铁、锌和B族维生素。
白肉相比红肉脂肪含量较低,但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且蛋白质类型和氨基酸构成比例非常完美。
大家认为应该多吃白肉,是因为白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健康。比如鸡、鸭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鱼类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类中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红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低些,饱和脂肪酸比例却较高,其摄入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摄入量过多,的确会更易引起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红肉真的不能吃吗?
有关吃红肉、白肉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过多食用红肉可能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男性吃太多红肉还会导致患前列腺疾病的几率加大。世界卫生组织曾把红肉作为“疑似致癌物”,现在的营养学推荐是“限制红肉的食用量”。
红肉经过加工(如经过腌制等)后被称为“加工肉”。加工红肉则是“1级致癌物”,即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它能增加人的癌症患病风险。常见的加工肉包括火腿肠、香肠、腊肉、咸肉、腌肉等。
所以,适当摄入新鲜的瘦肉,对于健康有好处。但是大量食用红肉,摄入较多的血红素铁,则会提升体内自由基水平,也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风险。
到底该怎样吃肉才更健康?
世界癌症基金会建议,每人每周食用红肉不要超过克。根据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人每天应摄入禽畜肉类50~75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具体红肉与白肉搭配的比例是多少,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数据,但是总量不要超过推荐量。
烹饪红肉时,尽量用蒸、煮、汆,而少用油煎油炸。可以先将红肉略煮,然后放入冰箱冷冻至白色的脂肪凝固,再将白脂去除,重新烹调,如此可极大程度地降低脂肪摄入。吃红肉时搭配粗粮,能降低胆固醇,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增加肠蠕动,帮助及时排出有害物质。
老年人以及患有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的人应该多吃白肉,烹饪方法以蒸、煮为宜。但白肉虽好,多吃也会有引发动脉硬化的风险,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中也并非越多越好。
总之,红、白肉适当搭配,在摄取优质蛋白的同时又能补充铁和锌等矿物质、B族维生素,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加工方式。此外,要多食水果和蔬菜,它们大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抗氧化剂、矿物质等,能够营养机体,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文源自:食事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