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腺病*肺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多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部分患儿临床表现重,肺外并发症多,重症病例易遗留慢性气道和肺疾病,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原学
人腺病*属于哺乳动物腺病*属,为无包膜的双链DNA病*。年由Rowe等首次发现。目前已发现至少90个基因型,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膀胱炎、眼结膜炎、胃肠道疾病及脑炎等。腺病*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4%-10%。
流行病学
潜伏期一般为2-21天,平均为3-8天,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
传染源: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是呼吸道感染腺病*的主要传播方式;2.接触传播;3.粪口传播。
高发人群:6个月至5岁,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患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者更易发生重症。
好发季节:北方多见于冬春季节,夏秋季仅偶见。
临床表现
1、高热39℃以上的高热,轻症一般在7-11天体温恢复正常。重症患儿高热可持续2-4周,以稽留热多见,也有不规则热型,一些患儿最高体温超过40℃;
2、咳嗽;3、喘息;4、呼吸困难。
伴全身中*症状,精神萎靡或者烦躁,易激惹,甚至抽搐。部分患儿有腹泻、呕吐,甚至出现严重腹胀。重症患儿一般情况差,面色苍白或发灰,精神萎靡或者烦躁,容易激惹,呼吸增快或困难,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明显,心率增快,可有心音低钝,肝脏肿大,意识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并发症
1.呼吸衰竭。表现为气促、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及口唇发绀。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缺氧症状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等常规氧疗方法无法缓解。3.纵隔气肿或皮下积气。4.胃肠功能障碍。可出现腹泻、呕吐,严重时出现中*性肠麻痹和胃肠衰竭。5.中*性脑病或脑炎。6.脓*症。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升高或下降。
(2)C反应蛋白(CRP)。可正常或升高。
(3)降钙素原(PCT)。重症患儿PCT可>0.5mg/ml。
(4)其他部分易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肝肾功能受损。合并心肌损伤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或肌红蛋白升高,危重患儿更明显。
二、影像学表现
1.胸部X线表现。早期两肺纹理增多、毛糙,双肺中内带明显,于病程3-7天出现片状影,以小片状融合多见,进一步进展可表现为大片病变。
2.胸部CT表现。以肺气肿和多肺叶受累的肺实变为主要特征,急性期肺实变多以双肺团簇状影为主,向心性分布,实变密度较高,多数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增强后强化较均匀。
治疗
1、营养支持治疗。制定合理的液体复苏和循环支持方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注意脑功能监测,有颅高压和惊厥患儿,需及时对症处理。
2、抗病*治疗。
3、氧疗和呼吸支持
4、免疫调节治疗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可通过抑制和中和炎症因子,中和病*,提高机体IgG功能等发挥作用。②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以下情况:(1)中*症状明显、有脑炎或脑病、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并发症;(2)脓*症;(3)有持续喘息,影像学以细支气管炎为主。
5、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能直接镜下观察病变、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检测,也可通过支气管镜进行钳夹坏死组织和/或刷取、灌洗黏液栓,以畅通气道。
6、混合感染的治疗腺病*肺炎可以混合其他病*、细菌、支原体、真菌感染等,混合感染加重病情,增加死亡风险,更易导致后遗症。根据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对应的抗感染药物。
预后
在我国北方腺病*肺炎的病情严重。年初次大流行时住院患者病死率高达25%。经过治疗后病死率降至5%到10%,近十余年来又有明显流行,病情轻重差异较大,但病死率进一步降低。流行时死亡大多发生在病程第10至15天。少数可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预防
腺病*口服减*活疫苗经国外小规模应用证明有效果。但尚未大部分生产使用。避免与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接触。注意手卫生,戴口罩均有预防作用。
主要参考:1、《儿童腺病*肺炎诊疗规范》(年版);2、《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8版)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