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肾内科重点知识总结
TUhjnbcbe - 2020/11/19 18:45:00

真题重现

汪师兄知识点讲解

一、肾小球肾炎1.急性肾小球肾炎儿童、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上感)1~3周后血尿+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轻度升高)+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ASO上升=急性肾小球肾炎(β-溶血性链球菌)(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确诊方法:肾穿刺活检;治疗:(1)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以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

(2)急性期卧床休息,静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

(3)同时限盐、利尿消肿以降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4)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药物治疗;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即急性肾炎+急性肾衰预后差)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急骤恶化(少尿或无尿、血肌酐重度升高)+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炎,肾小球囊腔内有大新月体形成为主要特征;Ⅰ型,又称抗肾小球基底膜(GBM)型肾小球肾炎;抗GBM抗体阳性;Ⅱ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又称少免疫沉积型;ANCA阳性;确诊方法:肾穿刺活检;(1)三个系统病变引发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即继发性急进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病);均可形成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急进性肾炎综合征:重症急性肾炎(即重症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膜增生性肾炎(即重症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此两者病理改变并无新月体形成!!

Goodpasture病:一些患者的抗GBM抗体与肺泡基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伴有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等肾炎症状,常发展为肾衰竭,此类病变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治疗首选血浆置换);

治疗:(1)血浆置换:适用于I、III型;对于肺出血的病人,首选血浆置换!(2)甲泼尼龙冲击(配合糖皮质激素、细胞*药物):适用于II、III型!3.慢性肾小球肾炎中青年男性多见+缓慢起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乏力3个月+尿蛋白1~3g/d+血肌酐升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原则:慢性肾炎的治疗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而不以消除尿红细胞或轻度尿蛋白为目标;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尿

蛋白的治疗目标:争取减少至lg/d;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80mmHg);严格来说:①如果蛋白尿≥1.0g/24h,血压应控制在/75mmhg;②如果蛋白尿≤1.0g/24h,血压应控制在/80mmhg;Ccr30ml/min时,噻嗪类无效应改用袢利尿剂,一般不宜过多和长久使用;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主要使用袢利尿剂;多年研究证实,ACEI或ARB为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和(或)蛋白尿的首选药物。通常要达到减少蛋白尿的目的,应用剂量需高于常规的降压剂量;ACEI扩张出球和入球小动脉,但是对出球小动脉扩张作用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有效滤过压降低;起到保护残存肾单位的作用(缓解残存肾单位的高滤过状态);ACEI或ARB禁忌症:血钾5.5mmol/L,血肌酐μmol/L(3mg/dl);2)不主张积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药物4.IgA肾病20-30青少年多见+上呼吸道感染史1~3天后血尿+其他全身症状(如高血压、蛋白尿、乏力等)=IgA肾病;最常见病理类型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年轻病人出现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尤其是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血尿,临床上应考虑IgA肾病的可能。本病的确诊有赖于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

治疗:(1)单纯性血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2)伴有蛋白尿:建议使用ACEI或ARB;尽量将尿蛋白控制在0.5g/d;

IgA肾病和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好发人群都是青少年,临床表现都以“血尿”为突出症状,都可以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①“上感”1~3天后出现血尿的是IgA肾病;②“上感”1~3周后出现血尿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前存在“上感”病史的疾病:急性肾炎、IgA肾病、亚急性甲状腺炎和病*性心肌炎;①青少年患者+发病前1~3周病*感染前驱症状(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等)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S1低钝、心率可增快且与体温不相称=急性病*性心肌炎;②40~50岁女性多见+病前1~3周病*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甲状腺肿大、明显疼痛,显著触痛+分离现象(血清T3、T4增高、但甲状腺摄I率显著降低)=亚急性甲状腺炎;二、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此两者为诊断的必备条件;其余还有水肿和高脂血症;

1.男性儿童多见+典型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电镜广泛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消失=微小病变型肾病;治疗:90%病例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治疗两周左右开始利尿,尿蛋白可在数周内迅速减少至阴性,血清白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最终可达临床完全缓解,但本病复发率高达60%;2.中老年男性多见+典型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光镜下肾小球基底膜钉突形成+肾静脉栓塞(易并发血栓栓塞并发症)=膜性肾病;治疗:60%-70%的早期膜性肾病病人(尚未出现钉突)经糖皮质激素和细胞*药物治疗后可达临床缓解;

3.①膜性肾病易并发血栓栓塞并发症,肾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40%~50%;②膜性肾病+突发腰痛或肋腹痛+血尿、蛋白尿加重+肾功能受损=肾静脉血栓形成;③膜性肾病+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充盈)+肺动脉第二心音(P2)亢进=肺栓塞;汪师兄提醒:膜性肾病→形成肾静脉血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形成肝静脉血栓;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此处注意鉴别: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VS门静脉血栓形成);PNH三联征: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全血细胞减少(三系细胞减少的特点)和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肝静脉血栓形成);注意:CD55和CD59表达下降(即CD55-、CD59-);钉状突起→见于膜性肾病;足突融合消失→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病;易并发肾静脉血栓栓塞→见于膜性肾病;双轨征→见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损伤尤以微小病变型肾病居多;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微小病变型肾病病情较轻微,但却最易并发急性肾损伤!治疗:1.对症治疗1)利尿消肿:噻嗪类利尿剂(低钾、低钠血症);袢利尿剂(低钾、低钠血症)2)减少尿蛋白:已证实减少尿蛋白可以有效延缓肾功能的恶化;首选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2.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和细胞*药物糖皮质激素:原理?使用原则?看疗效需要8~12周;1)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等综合作用而发挥其利尿、消除尿蛋白的疗效;使用原则为:①起始足量: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②缓慢减药;③长期维持;2)细胞*药物:一般不作为首选或单独治疗用药;环磷酰胺:国内外最常用的细胞*药物;三、尿路感染(1)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无全身症状(即使有发热,体温也38.0度)=急性膀胱炎(下尿路感染)(治疗:3日疗法);(2)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全身症状明显(发热38度、血白细胞升高等)+腰痛或肾区叩击痛+出现白细胞管型=急性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治疗:两周疗法);复杂性尿感的定义:(8版定义)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或在慢性肾实质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9版定义)病人同时伴有尿路功能性或结构性异常或免疫低下;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上行感染,其余有血行感染、直接感染和淋巴道感染;1)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肾*性小);2)常规用药疗程:急性膀胱炎3日疗法;急性肾盂肾炎2周疗法;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衣原体、支原体、*团菌感染,不适合本病的治疗;4)不宜使用肾*性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阿米卡星)细菌学检查: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最可靠;患者长期无尿路感染的症状(无尿路刺激征,无寒战高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尿培养有真性细菌尿+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无症状性菌尿(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多见于女性患者+存在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尿道综合征;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肾外形凹凸不平,且双肾大小不等(即等小不等大)+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害=慢性肾盂肾炎治疗:急性膀胱炎首选3日疗法;急性肾盂肾炎首选2周疗法;无症状性菌尿是否治疗目前有争议,一般认为不需治疗,但有下述情况者应予治疗:

①妊娠期无症状性菌尿;②学龄前儿童;③出现有症状感染者;④肾移植、尿路梗阻及其他尿路有复杂情况者;

汪师兄总结:(1)急性膀胱炎→3日疗法;孕妇急性膀胱炎→1周疗法;(2)急性肾盂肾炎、孕妇急性肾盂肾炎→2周疗法;(3)肾盂肾炎复发→6周疗法;(4)妇女无症状性菌尿→不予治疗(长期观察未见不良后果)(5)孕妇无症状性菌尿→必须治疗(治疗可保护母亲和胎儿)(6)学龄前儿童无症状性菌尿→必须治疗(儿童免疫力低)(7)老年人无症状细菌尿→不予治疗(治疗与否与寿命无关)

反复发作性尿感是指一年发作至少3次以上或6个月发作2次以上;反复发作可为复发或再感染;(1)复发:指病原体一致,多发生于停药2周内;(2)再感染:指病原体不同,多发生于停药2周以后;

1)看体温:38度的首先考虑为急性肾盂肾炎;2)看是否有白细胞管型(急性膀胱炎不会出现白细胞管型)看见有“白细胞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3)看是否有腰痛/肾区叩击痛急性膀胱炎一般无,急性肾盂肾炎一般有;

四、急性肾损伤①肾前性AKI为最常见类型,由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所致;②肾性AKI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最常见;常有明确的肾缺血(如休克、脱水)或肾*性药物(如肾*性抗生素)或肾小管阻塞(如血管内溶血)等诱因,临床上以肾小管损害为主(尿钠增加、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③肾后性AKI尿路梗阻导致;进展期和维持期出现三高三低:①高钾、高镁、高磷血症(主要原因是从肾脏排出减少);②低钠、低氯(主要原因是水排出减少而出现稀释性低血钠、低血氯)和低钙血症(高磷=低钙);

治疗:1)并发症高钾血症的处理(注:9版内科观点钙剂不能降低血钾;但是9版外科观点钙剂能够降低血钾;做题时请注意)当血钾6mmo/L需紧急处理;措施包括:①停用一切含钾药物和(或)食物;②对抗钾离子心肌*性:10%葡萄糖酸钙稀释后静推;注:9版内科此处观点明确表示静脉给予钙剂是对抗钾离子的心肌*性,而不是降低血钾!③转移钾至细胞内:葡萄糖与胰岛素合用促进糖原合成,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伴代谢性酸中*者补充碱剂,既可纠正酸中*又可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流;④清除钾:口服离子交换树脂;利尿剂(多使用袢利尿剂以增加尿量促进钾离子排泄);对内科治疗不能纠正的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应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2)合并代酸的治疗及时纠正代谢性酸中*,可选用5%碳酸氢钠~ml静滴;对于严重酸中*病人,如静脉血HCO3-12mmol/L或动脉血7.15~7.20时,纠酸的同时紧急透析治疗;3)肾脏替代治疗(RRT)包括腹膜透析、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①腹膜透析无需抗凝和很少发生心血管并发症,适合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但其透析效率较低,且有发生腹膜炎的风险,在重症AKI已少采用;②血液透析优点是代谢废物的清除率高、治疗时间短,但易有心血管功能不稳定和症状性低血压,且需要应用抗凝药,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增加治疗的风险;③CRRT血流动力学严重不稳定或合并急性脑损伤患者,应用CRRT更具有优势;

紧急透析指征包括:①动脉血pH7.2;

②K+6.5mmol/L;

③积极利尿治疗无效的严重肺水肿;

④严重尿*症症状如脑病、心包炎、癫痫发作等;五、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史(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3个月,即慢性肾炎综合征)+多系统表现(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血液系统如贫血、出血倾向等)+血肌酐升高=慢性肾衰竭;

尿*症*素:(1)小分子物质:尿素氮最多;(2)中分子物质:甲状旁腺激素(PTH)最常见;(3)大分子物质:包括核糖核酸酶、β2-微球蛋白和维生素A;慢性肾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为水中*、代谢性酸中*、高钾血症、低钠和低氯血症、低钙和高磷血症、高镁血症(三高三低两中*);治疗:1.早期防治对策目前认为CKD病人血压控制需在/80mmhg以下;ACEI/ARB具有良好降压作用,还有其独特的减少肾小球高滤过、减轻蛋白尿的作用,主要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实现;此外,ACEI/ARB还能减少心肌重塑,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ACEI或ARB禁忌症:血钾5.5mmol/L,血肌酐μmol/L(3mg/dl)、双侧肾动脉狭窄;尽可能将蛋白尿控制在0.5g/24h;2.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非透析病人应控制血压/80以下,维持透析病人血压不超过/90mmhg;首选降压药:ACEI、ARB;但是目前尚不推荐将ACEI和ARB联合使用!3.贫血的治疗如排除失血、造血原料缺乏等因素,透析病人若Hbg/L可考虑开始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避免下降至90g/L以下;Hb上升至-g/L即达标,不建议维持Hbg/L;参考答案:A/C/D/A/ACD;

THE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肾内科重点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