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体重感知与医学指标
你是否察觉到体重的增加?
或许你每天照镜子时,已经习惯了脸上微微的肉感,触摸腰部也觉得与以往无异,甚至体重仅增加了两斤,让你感觉似乎并未明显增胖。然而,医学界通过众多科学的医学技术和指标,能更精确地揭示你体重增加的事实。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广泛使用的衡量标准,计算公式基于身高和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个标准,用于衡量人体的胖瘦程度以及评估健康状况。这一标准通过测量个体的身高和体重,再代入特定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一个数值。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的人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基于此,专家们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亚洲人的BMI参考标准:当亚洲人的BMI值超过22.9时,即可被视为超重。
血脂代谢异常与肥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血脂异常和内脏脂肪堆积是肥胖的重要伴随因素,需要通过具体指标进行监测。肥胖被视为高脂血症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许多肥胖患者都表现出血脂升高的迹象。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关键生化指标,我们可以评估血脂代谢是否正常。通常,总胆固醇应低于6.2mmol/L,甘油三酯应低于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应高于1.0mmol/L,而低密度脂蛋白则应低于.1mmol/L。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更紧密地与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相关联。当前,脐平面单次CT扫描已逐渐成为测量内脏脂肪的理想方法。尽管磁共振、超声和双能X线也能进行测量,但研究显示它们的准确度不及CT扫描。
皮下脂肪测量在特定部位进行,数值异常可作为判断肥胖的依据。皮下脂肪的测量通常借助皮脂厚度计进行,主要选取三个部位进行测定:
上臂部:在上臂,我们选择左上臂肩峰至桡骨头连线的中点,也就是肱三头肌肌腹的位置进行测量。
背部:在背部,测量位置位于左肩胛角下方。
腹部:在腹部,我们选择右腹部脐旁1厘米处进行测量。
通过这些特定部位的测量,我们可以了解到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肱三头肌、腹部和肩胛部的皮下脂肪厚度,是评估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男性在肱三头肌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若超过10.mm,女性则超过17.5mm时,即可判定为肥胖。同时,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方面,男性和女性分别超过15mm和20mm时,同样被视为肥胖。
02身体成分和腰臀比
生物电阻抗法帮助测定脂肪含量,有助于了解身体成分,依据性别和年龄判断标准。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我们可以精确地测定人体内的脂肪含量。由于人体内不同组织的含水量有所差异,这导致它们的生物电阻抗也各不相同。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电阻抗值,我们可以推算出脂肪与非脂肪物质的比例,进而计算出人体内的脂肪含量。这一方法提供了反映肥胖程度的脂肪组织率,为我们了解自身身体成分提供了有力工具。
健康成人的脂肪组织率因性别而异:男性通常介于12%至22%,而女性则在20%至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组织率的正常上限也会相应上升。
腰臀比是健康评估的关键,需考虑具体个体差异来判断肥胖。腰臀比(Waist-to-HipRatio,简称WHR),即腰围与臀围的比值,是评估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该比值越小,意味着个体的健康状况越好。通过腰臀比,我们可以预测个体是否肥胖以及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腰围的增大表明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这通常被视为危险的信号;而臀围的增大则可能意味着下身肌肉的发达,这对健康而言是有益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诊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年龄、性别以及人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