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属于慢性、易复发、进行性疾病状态,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生物医学角度,肥胖可理解为遗传、膳食、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健康素养、疾病状况、用药情况等)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同时,环境驱动因素和更远端的系统动力因素(如政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导致肥胖的个人危险因素,以便大家自查。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肥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可占肥胖发病的40%~80%。遗传因素不仅影响肥胖的程度,还影响脂肪分布的类型,特别是对内脏脂肪的影响尤为显著。遗传因素还可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热效应和运动能量消耗速率,此外,人们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比例也会受遗传影响。
2.膳食因素
当前,中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已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膳食逐渐转变为西式膳食模式,其中,动物源性食品、精制谷物和深加工、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品消费量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膳食模式的整体转变使中国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
3.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
由于工作机械化和自动化、家务劳动等身体活动减少、机动车出行增多,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日趋久坐少动,身体活动减少是中国肥胖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饮酒、睡眠及生物钟节律紊乱等也影响肥胖发生风险。
4.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急剧上升,不良的社会心理状况可能是导致中国居民超重/肥胖发生率升高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障碍和各种消极的情绪会导致饮食行为异常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继而增加肥胖风险。此外,由于心理会影响运动行为,对体育运动有更好的主动性会增加运动参与,有利于预防肥胖。
5.生命早期危险因素
母亲孕前及孕期的健康、胎儿期及婴幼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决定了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及适应能力,生命早期宫内不良环境的暴露(如宫内异常的代谢环境、电磁场等)可能会通过影响胎儿的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继而使其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更易发生肥胖。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存在早期发育起源,孕前高BMI和孕期体重过度增加是巨大儿和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
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于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