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3岁前要戒掉这四样东西,
TUhjnbcbe - 2025/4/9 20:59:00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在宝宝3岁时,家长们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和教导宝宝一些行为。比如在宝宝3岁前需要戒掉以下这样东西,妈妈们不要心软。

一、奶瓶

小惠是个38个月的宝宝,可是却长了好几颗黑黑的龋齿。据了解是家长每一次都用奶瓶给宝宝喝奶。小惠的妈妈说道:“戒不掉啊,尤其到晚上睡觉,不给就哭、不肯睡!”

▼宝宝多大要戒奶瓶?戒不掉怎么办?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宝宝在1周岁的时候就应该逐渐停止使用奶瓶,15个月之前戒断奶瓶。

据研究表明超过3岁的宝宝就不能再使用奶瓶了,因为3岁后的宝宝,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渐渐发育起来,这个时候还使用奶瓶的话,对孩子自身的身体发展都是不利的。建议及时帮宝宝戒掉奶瓶,不能让宝宝一直依赖奶瓶。

▼但如果孩子3岁了还在喝奶瓶,有什么危害吗?

1:引起儿童肥胖

长期无法戒掉奶瓶的宝宝,通常会不自觉摄入更多的奶,从而引起肥胖。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1岁后仍使用奶瓶的宝宝,到5岁半时的肥胖发生率是22.9%,而不用奶瓶的宝宝肥胖发生率仅为16.1%。

2:龃齿

宝宝如果过度依赖奶瓶,习惯含着奶瓶边吃边睡,糖分会覆盖宝宝的乳牙,加上没有及时刷牙,日积月累就容易发生“奶瓶性蛀牙”。

很多宝宝习惯用奶瓶喝睡前奶,甚至含着奶嘴睡觉。此外,偏爱奶瓶的宝宝还习惯用奶瓶喝所有饮品,可能还会装果汁等,长时间饮用,又不及时清洁的话,有龋齿风险。

3影响锻炼咀嚼吞咽

宝宝一岁半后还很依赖奶瓶,可能会导致无法很好地食用一日三餐,从而无法很好地锻炼咀嚼吞咽,进而导致口腔肌肉发育异常,影响说话。

很多妈妈会说,这些道理她们都懂,但宝宝就是戒不掉,妈妈们也很头疼。

奶瓶不止是宝宝的食物容器,还是一种给他“安全感”的精神依赖。因此,给宝宝戒奶瓶前,先深呼吸一口,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斗争。

妈妈需要更多的耐心,否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会对奶瓶更加依赖,这时妈妈尝试让他们使用水杯会难上加难。

4、牙齿发育畸形—地包天

有的孩于在牙齿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颌.就是人说的“地包天”。这种口腔发育的畸形有很多原因.奶嘴的时间过长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有的孩于两三岁每天还是抱着奶瓶喝奶。家长可能认为使用奶瓶喝奶多.但是如果真的影响了孩子牙齿的发育,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其实,如果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用杯子喝奶可以摄人充足的奶量。

5、中耳炎

年轻的妈妈可能不知道用奶瓶还和孩子的耳朵有关,事实上,宝宝含橡皮奶头时,口内的睡液分泌明显增多。唾液内含有大量细菌,过多的唾液.或口内过多的奶汁.易沿着宽平的耳咽管流入中耳.带菌的唾液就会引起中耳炎。

鉴于上述原因,在宝宝10个月时.就应该尝试着丢掉奶瓶。到1岁或1岁半时.应该学会用杯子喝水,这对孩子手部小肌肉和手指的锻炼都是有好处的。

▼以下建议可以帮你选择合适的断奶瓶时间:

一般在婴儿9个月大的时候,其大拇指和手指的发育渐趋完善,较能互相配合,此时正是“断奶瓶”的好时机,可以训练宝宝用手拿杯子最好是适合宝宝方便拿的大小、重量、坚固耐摔并有握柄的杯子来喝奶。

▼家长在给孩子断奶瓶的时候.要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先给孩子用训练杯.就是一种盖子上有小孔的杯子,杯子里的水不要太多。或者用另一种有吸管的杯子。奶瓶主要要靠舌头吮吸,而吸管和杯子上的小孔则可训练宝宝嘴唇的吸收能力。

如果宝宝想喝水,可以让他先用水杯喝水,杯子可以不止一个,用一些颜色漂亮的、形状各异的杯子,宝宝可能因为喜欢这些杯子而增加了用杯喝水的兴趣。可以经常更换杯子,让宝宝总有新鲜感。

1、宝宝从配方奶过渡到全脂奶,只用杯子给他喝奶,这样,当他断了配方奶时,也就顺便断了奶瓶。

2、记住:不是孩子到了两岁才能离开奶瓶!很多妈妈发现,在12-18个月之间,这些顽固的习性还没有形成之前,断奶瓶要相对容易。

3、如果宝宝很挑食,还没学会用杯子喝,允许他白天用奶瓶吃奶(每次最大量为毫升,一天4次),以保证足够的营养。等他可以熟练地用杯子,能连续地吃营养平衡的固体食物时,可以让他渐渐地从奶瓶转到杯子。

4、不要让宝宝拿着奶瓶边走边喝。边走边喝不仅会弄脏屋子的地板,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营养的吸收,对牙齿有害,且很难断除。

5、不能采取恐吓,打骂:奶瓶奶嘴是宝宝的好朋友’,所以不可能一下断掉,要有过程。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采取恐吓、吓唬的方法.这样不但对断掉奶瓶没有帮助.还会影响孩子以后心理的发育。如果宝宝非常喜欢奶瓶,需要拿它来作为安慰,那就渐渐地让奶瓶“失踪”,代之以其他安抚他的东西,最好是人。

6.善用奖励手段,当宝宝表现好的时候,比如用杯子喝水以后,要给宝宝奖励,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可以是给宝宝竖起大拇指,或者是给宝宝讲一一个小故事。

7.分散注意力,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给他一些有趣的玩具,让他在忙碌的玩耍中淡忘奶嘴。给宝宝安排好作息时间,让宝宝每天快快乐乐。如果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乐趣,他们可能就想不起奶瓶和奶嘴了。

二、安抚奶嘴

姚女士是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最初选择使用安抚奶嘴是为了训练女儿吸吮及吞咽的能力,可是到后来孩子渐渐对奶嘴产生依赖性,想戒掉都戒不掉,一拿开就不会好好睡觉。其实针对3岁以上的宝宝,安抚奶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宝宝身体发育发展的。

▲安抚奶嘴有害吗?应不应该让宝宝戒掉?

吮吸是宝宝的一种先天反射,早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小宝宝就开始吮吸手指了。

当小宝宝们吮吸手指、安抚奶嘴或其他物件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快乐,有安全感,这样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

爸爸妈妈们想要给宝宝使用安抚奶嘴时,各种担忧和疑问就跳了出来:安抚奶嘴是否有害呢?应该什么时候戒掉呢?不戒掉会有什么后果呢?

一般来说,对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而言,使用安抚奶嘴有不少好处,例如安抚作用、满足吮吸需求等。

而度过了6个月这个分界线,从6~10个月开始,安抚奶嘴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可能会影响牙齿发育、让宝宝生病等,在此期间应该逐渐停止使用安抚奶嘴。

安抚奶嘴的使用与牙齿发育、感染等息息相关,另外早期使用安抚奶嘴到底会不会引起早期断母乳也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权衡利弊之后,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美国儿科学会(AAP)、美国家庭医生学会(AAFP)、美国牙医协会(ADA)与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美国临床工作促进协会(ICSI)等权威机构给出如下建议:

宝宝在6个月以内使用安抚奶嘴,有助于缓解宝宝在接受治疗时的疼痛。另外,还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更早地从肠胃营养过渡到奶瓶喂养,且有助于奶瓶喂养。

缓解疼痛:宝宝在6个月以内使用安抚奶嘴,有助于缓解宝宝在接受治疗时的疼痛。

降低婴儿猝死风险:6个月以下宝宝在入睡之初使用安抚奶嘴,有助于降低婴儿猝死症发生风险。

有相关研究通过对个有小宝宝的美国家庭的对比调查发现,睡觉时使用安抚奶嘴的宝宝发生猝死的几率要比没使用的宝宝低3倍。

原因可能是,安抚奶嘴会让宝宝保持仰卧或者侧卧的睡姿,不会因为俯卧而增加猝死的几率;同时,吃安抚奶嘴会帮助宝宝习惯用鼻子呼吸,让睡眠更自然安稳。

入睡之后:如果宝宝含着奶嘴入睡,当奶嘴从嘴里掉出来的时候,可能会因此醒来并大哭,这时候可以帮助他把奶嘴放回去,宝宝就不哭了。

妈妈须知:妈妈在产后应学习安抚奶嘴对于母乳喂养的影响,以免影响之后的哺乳。宝宝母乳喂养习惯形成之前(一般出生后1个月),不要使用安抚奶嘴。

宝宝6个月~1岁之间,建议减少或停止安抚奶嘴的使用,这期间可能有引发中耳炎的潜在隐患;宝宝10个月以后应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4岁以后的儿童要停止使用安抚奶嘴,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孩子牙齿咬合异常和排列异常,例如:

开牙合:上下前牙之间有缝隙。反牙合:地包天。覆盖过大:上前牙前突。

不要用安抚奶嘴蘸糖或蜂蜜等甜味剂给宝宝含着;要注意保持安抚奶嘴清洁,防止病菌感染;6~10个月之间开始减少使用安抚奶嘴并不会增加宝宝的哭闹情况。

戒掉安抚奶嘴比戒掉吮指习惯容易些,但也需要学习一些方法:

1、对于比较小的宝宝,爸爸妈妈需要用包裹、摇动、听轻柔的音乐、唱歌还有宝宝按摩等方法帮助宝宝戒掉安抚奶嘴。

2、对于稍大的宝宝可以利用一些活动、玩具等分散其注意力,让宝宝的兴趣转移到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上。

3、对睡前含安抚奶嘴才能睡觉的宝宝,可以给宝宝讲故事,等宝宝睡熟后将安抚奶嘴拿出。

4、爸爸妈妈需要耐心坚持,不要吓唬宝宝、处罚宝宝,因为这样会给宝宝的心理带来负面作用,纠正习惯都需要一个过程。

三、纸尿裤

宝妈兰兰她女儿差不多快3岁半了还一直给她穿纸尿裤,一天到晚都穿着。问起原因原来是宝宝小便和大便的时间不定时,而且还经常尿裤子尿床,弄得兰兰妈没有耐心了教导,所以就一直给她戴着。其实家长们长期给宝宝穿上纸尿裤是不利于宝宝身体健康发展的。家长们不能因为麻烦就让宝宝一直穿着,应该多点耐心教导宝宝,宝宝脱掉纸尿裤不是速成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宝宝最好几岁要停用纸尿裤?

很多爸爸妈妈为了图方便,会一直让孩子穿着纸尿裤到3、4岁;有的爸爸妈妈则心急,在宝宝1、2岁时就开始把便把尿,究竟哪种做法才是正确的呢?

给宝宝穿纸尿裤并不是为了让大人省事。纸尿裤确实可减轻养育的负担,同时又能减少对宝宝的打扰。

但应该推崇顺其自然让宝宝戒掉,随着宝宝的长大,纸尿裤对宝宝的必要性会逐渐降低,会逐渐展露出缺点来。

如果只是为了图方便,而一直让宝宝使用纸尿裤,这样只会让宝宝对纸尿裤过度依赖。

若宝宝已经较大了,还是全天候纸尿裤伺候的话,有可能比不穿纸尿裤的宝宝晚些学会憋尿,以至于容易尿床。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在5岁之后还经常尿床,那么你就要想想,之前让宝宝使用纸尿裤时间是否太长了?因为宝宝已养成了习惯,想尿就尿,膀胱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就无法控制大小便。

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这样做:

尽量使用纸尿裤,让宝宝能随心所欲大小便,不造成心理负担,也能好好睡觉。

白天可以尝试去掉纸尿裤,训练宝宝小便到便盆或者马桶里;夜间仍需要使用纸尿裤,随着宝宝控制尿的能力增强,再逐渐去掉夜间纸尿裤。

虽然不能完全学会自主排尿排便,但可以培养排尿排便的好习惯。建议宝宝最好在3岁后停用纸尿裤。

每个宝宝“戒”纸尿裤的时机都不一样,这与宝宝的生理发展状况、爸爸妈妈有没有提前教育、生活中是否有好的榜样等有关系。

总的来说,宝宝生理够成熟,就是“戒”纸尿裤的好时机,如已经能稳当地坐在马桶上、可以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知道要脱掉裤子大小便等。

如厕训练,出现这8个信号,就可教宝宝自己上厕所了

其实,宝宝比大人想象中机智多了。一旦他不再需要纸尿裤的陪伴,身体就会自动发出想要自己上厕所的信号。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表明:一岁半以前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对排尿中枢的控制力较弱,对排泄肌的控制也不成熟;但等宝宝在1岁半到两岁时,身体对膀胱和肛门组织的控制力趋于成熟,宝宝也会自发地有自己独立上厕所的意识。所以妈妈选择在1岁半到两岁这个时间段给宝宝进行如厕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细心的爸爸妈妈都会发现,宝宝自己想要学习上厕所时,都会做出以下8种“不太一样”的举动,只要满足部分条件就可给宝宝进行如厕训练了:

宝宝排便的时间有规律可循,甚至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便便。宝宝大小便前会有提示,比如停下手里的活动、一动不动地看着你、又或者直接蹲下,甚至还会拽着你往卫生间的方向走。宝宝不想再被纸尿裤束缚,撕扯纸尿裤、穿着潮湿和脏的纸尿裤时里会发出郁闷的“抱怨”等,这些都是他的小小反抗。宝宝可以自己将裤子拉下和拉起,并对马桶、坐便开始感兴趣。可以保持纸尿裤的干燥长达两小时,这表明宝宝的膀胱肌肉发育到能够容纳充足的尿液。宝宝能领会爸爸妈妈的指令,并能按指示实行。比如“到厕所尿尿”、“把裤子拉上来”、“洗手”等。宝宝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我想…”、“我不愿意…”等。宝宝对爸爸妈妈上厕所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比如想跟着爸爸妈妈去洗手间。

如何教宝宝上厕所:

1、为了打消很多宝宝害怕掉进成马桶里的焦虑,并且保证宝宝上厕所的安全舒适。

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小马桶,并告诉他,如果想尿尿或者便便了就可以脱裤子坐在上面。

2、给宝宝买可爱或炫酷的内裤,让他高兴地适应穿内裤,轻松度过从一次性纸尿裤到穿内裤的过渡期。

3、同性爸爸妈妈给宝宝示范一系列的上厕所的步骤:脱裤子、坐马桶、擦拭、提裤子、冲水、洗手等。

但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避免让宝宝在马桶上坐太久(通常情况下15分钟就够了),以免他被别的东西吸引。

4、等宝宝发出想上厕所的信号时,立即带宝宝去马桶旁。这样能让宝宝更好地理解马桶对于上厕所这件事的意义,也有助于帮宝宝养成好的如厕习惯。

5、训练宝宝上厕所是个漫长的过程,宝宝需要循序渐进地适应,爸爸妈妈需要降低期待和搭上十二万分的耐心。

6、给宝宝恰当的表扬,当宝宝如厕成功或者有进步时,爸爸妈妈应该及时给予宝宝表扬,这样更能增强宝宝的自信心,让如厕训练更顺利地进行。

而且摘掉纸尿裤的宝宝可能还会随时尿裤子,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宝宝,爸爸妈妈可以开个小玩笑让宝宝不那么尴尬。

四、夜奶

微微妈妈几乎每天晚上都给她家3岁多宝宝喂夜奶,有时候宝宝半夜醒来都喂。搞得微微妈妈每次都不能安睡,生怕宝宝醒了吵闹。

而针对这夜奶问题,妈妈们都普遍认为孩子吃夜奶才会健康成长,其实不一定哦。而且,孩子吃夜奶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危害,过度喂养易长胖、易长龋齿不健康等问题出现。为了孩子的健康,要在适合的年龄戒掉夜奶哦。

新生儿——三个月:按需喂养,每2—3小时喂一次

三个月——四个月:按需喂养,每3—6小时喂一次,每晚2—3次

五个月——六个月:1—2次夜奶

七个月——九个月:1—2次夜奶

十个月——十二个月:1次夜奶或没有夜奶

十二个月以后:一般无夜奶

注意:这个按照月龄分配的夜奶次数只是统计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不要当作标准来用。每个宝宝的情况可能差别很大!妈妈们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自己宝宝的情况。另外,这只是宝宝没有其他一切特殊情况下的夜奶情况。出牙、大运动发展和跳跃期都会影响夜间睡眠情况,要单独分析。

虽说夜奶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但是宝宝会有一些生理上的征兆让妈妈知道自己可能已经准备好断掉夜奶了。这包括:

1、宝宝白天奶量下降,但是夜间奶量不变。这说明宝宝把大部分的母乳需求都放在了晚上。这时可以通过戒断部分或全部的夜奶帮助宝宝把吃奶的时间调整到白天。我帮助断夜奶的几个妈妈也反映断掉夜奶后宝宝白天吃奶会更认真。

2、宝宝仍然夜醒,但是醒了吃不多,基本都是消极吸吮,甚至就会起来玩了。这说明宝宝是基于习惯每天这个固定的时间起来吃奶,生理上已经不需要夜奶了。可以考虑戒断。

3、宝宝六个月开始吃辅食了。辅食是比奶热量密度更高的食物。宝宝开始吃辅食就会慢慢的减少奶量。此时完全可以继续保留一次夜奶一段时间。同时可以开始考虑戒断夜奶了。

4、宝宝夜奶时间每天都不固定,比如有时候12点、4点起来吃奶;有时候2点、6点起来吃奶;有时候只有一顿3点的夜奶。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开始戒断夜奶。

以上四点,单独拿出任何一点都不可以作为断夜奶的标准。但是如果在参考月龄的情况下,同时出现两条或者三条以上,就比较肯定是可以断夜奶的标志了

6个月内的夜奶是婴儿正常的营养需求,所以断夜奶应从宝宝6个月大以后,而且是在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的情况下循序渐进。

另一方面,宝宝夜醒后,学会自己入睡是减少夜奶的重要一步,今天就来介绍如何减少夜间喂养。简单来说,就是白天营养补充多了,夜间需求自然就少了。

宝宝在清醒状态时吃奶效果最好。大多数宝宝起初都会白天睡得多,晚上醒得多。婴儿大约在6周时开始发展昼夜节律。对于稍大一些的宝宝,白天可以把他放在家里的主要生活区域,这样他会受到声音和活动的刺激而自己醒来,“我要吃”的暗示就能被妈妈及时发觉到,白天就能多吃些。

有些妈妈会等宝宝哭了再喂,这时候宝宝通常衔乳后就睡着了,或者不愿意吃,摄入必然不足。

妈妈要多留心宝宝早期的“我要吃”暗示,比如寻乳、吸吮小手等,把握这样的时机,宝宝吃

很多专家都提倡按需喂养,这个“需”,一方面是宝宝的“需”(“我要吃”的暗示),还有就是妈妈的“需”(奶涨)。

当妈妈自觉奶涨时,如果宝宝仍然睡着,妈妈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宝宝是否进入瞌睡期(半睡半醒),尝试用唤醒技巧将他唤醒喂养或直接哺乳。

瞌睡期的宝宝常常也会衔乳吃奶,这样宝宝在白天也能多吃些。

但如果宝宝在深睡眠(表现为一动也不动)和浅睡眠(眼睛闭合时有眼球运动),则不要打扰他,可以再等等,深睡期和浅睡期过后就进入瞌睡期了。宝宝的睡眠周期很短,大约50分钟左右。

在傍晚时分,可以尝试每隔1到2小时就哺乳一次,让宝宝在夜间就寝前“加满油”。一般3个月的宝宝夜间就寝的时间在20:30左右,6个月后则接近21点。

有时“白天多喂些”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如果宝宝不饿不愿意吃,也不可强迫喂养。

约有25%的大于6个月的夜奶宝宝,存在白天喂养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可以通过减少白天哺乳时对婴儿的干扰,来增加白天的摄入量。妈妈哺乳时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在一间安静、昏暗的房间里哺乳;

如果家里有大一点的孩子或宠物,在你哺乳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他们不在房间里;

试着躺下哺乳,这对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更放松的姿势;

保持沉默,或用安静、舒缓的语调轻声说话。

同时,妈妈要留意宝宝吃饱的行为暗示。比如:弓背、推开乳房、入睡、手臂放松地摆在身体两边,手指松开或放松。

当宝宝离开妈妈乳房时,妈妈再观察一会,宝宝可能只是需要休息一下,玩一会。妈妈可以尝试几次哄他回到乳房,看看是否真的吃饱了。

在6个月龄前后,婴儿活动量增大,单纯母乳满足不了婴儿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这时必须添加补充食物以满足这些需求。

WHO建议的适当补充喂养的指导原则可供妈妈们参考:婴儿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少量食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逐渐实现食物的合理搭配和种类多样化。增加辅食的次数是:6-8月龄婴儿白天喂食2-3次,9-23月龄婴儿白天喂食3-4次,根据需要也可再增加1-2次。随着白天摄入量增加,夜奶的需求会逐渐减少。

如果尝试了以上建议,宝宝仍有夜奶,这也是正常的。宝宝的夜奶行为,是营养和情感的双重需求,会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而逐渐减少和消失,妈妈一定要耐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3岁前要戒掉这四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