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早已指出肥胖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摄入过量、营养过剩、活动过少有关。对于肥胖病的病理机制,历代医家则认为与虚、痰、湿、瘀有关;脾虚则运化无权,肾虚则气化乏力,以致水湿内停,进而水泛为痰湿、血瘀;痰湿、血瘀一经形成,则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内积脏腑,外充形廓,而致机体气血阴阳的紊乱,发为肥胖。
历代医家多从脾胃论治。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运行水液。人体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故李东垣《脾胃论》说:“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通于口,脾气健运则口能知五味。在生理上,脾将饮食化生的营养输送全身,充养肌肉四肢。因此,食欲与营养的消化、吸收与脾有直接的关系。按照经络学说,脾为足太阴经,胃为足阳明经,二者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升降互用,润燥相济,共同完成饮食摄入、吸收、消化和传输人体所需热量的生理功能,故李东垣谓:“脾胃旺,能食而肥”。又如《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注解谓:“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脾主肌肉,脾脏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形体的肥瘦。所以医家多用运脾祛湿除痰、化瘀消积导滞为治疗肥胖的根本大法。然肾为先天之本,脏腑之根,主水液。肾的功能失调应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虚衰、痰湿内生之根本。所以,为肥胖虽病位在脾,根源却在肾。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