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理学肥胖,真的是心病
TUhjnbcbe - 2025/2/15 8:11:00
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https://m-mip.39.net/nk/mipso_5229853.html

人的内心状况、情绪状态和食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能力把握自己内心欲望的人,才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食欲,这样瘦身才可以成功。

曾经,有无数个减肥的理由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一身肥膘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只想说三个字:我要瘦!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接待过一位因为减肥而造成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她是一位1米60高,36岁的女性:她从25岁开始减肥,最狠的时候,每天只喝水,并大量地运动。她从78公斤减到60公斤。当时她对自己非常满意,但好景不长,60公斤只保持了几个月,之后她就得了暴食症,用呕吐加泻药的方式勉强维持体重在70公斤上下将近3年。最后这些方式都不再起作用,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减肥。她现在的体重是公斤。

同时,在与体重的抗争中,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由此可见,胖子的生活,是从里到外都不愉快并充满风险的。但盲目地减肥,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个胖子来说,认识并察觉到心理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接受自己,面向健康的生活的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胖,而我们(如果胖)为什么会胖。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受环境的影响所导致。

一般来说,饥饿分为两种,胃饥饿和嘴饥饿。

胃饥饿是指吃饭为了填饱肚子,一般来说不会引起肥胖;

嘴饥饿则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

那么,引发嘴饥饿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

1.吃得多可以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

在孩子的童年的时候,父母常常对孩子说:“吃得多是乖孩子,是好孩子。”这些都在暗示孩子多吃。吃得越多,父母就会认可孩子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会一直影响到成人以后。

2.吃东西可以消除不良情绪。

在童年时期,肚子饿的时候,也常常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此时给他东西吃,他就会很开心。因此,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便将吃东西与良好的心情联系了起来。时间一长,就会持续到成人阶段。心理学发现,一般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是难以下咽的,而肥胖者却能增加食欲。

3.工作压力过大也会使人发胖。

根据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自己工作压力大的人比从未或很少感觉工作有压力的人的肥胖可能性大73%。

4.潜意识里对饥饿的害怕。

为什么越是贫困的地区请客越是讲究排场,而越是富裕的地区越是注意节俭?为什么暴发户总是喜欢大吃大喝?分析心理动机就是潜意识对贫困、对饥饿的害怕。

心理学家沙赫特和同事们的研究表明,肥胖者之所以难以控制自己的体重,是因为“环境暗示”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暗示包含三个外部线索:

第一是时间;

第二是食物的色、香、味;

第三是食物的易取程度。

有心理学家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上发表的《偶尔吃高脂高糖食品的确能舒缓压力,但可能造成肥胖》一文中说明了这个问题。

科学家研究了食物对深受压力的大老鼠的化学作用。他们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老鼠吃下高脂与高糖的食物,结果发现食物中的不明成分有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这类反应显然是好的,也能够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巨大压力下对食物情有独钟。研究也表明,压力使身体负荷过度,就会持续刺激增加健康风险的不利激素,更容易沉溺于慰藉食物而不可自拔;而可以抵消压力激素作用的那些成分同时在腰部堆积,增加了肥胖的风险。可见问题的一个症结在于人们把大量吞吃食物当成了一种宣泄压力的手段,从而可能导致肥胖的产生。

人有心理问题,表现的方式可能会是抑郁,器质性病变,或是肥胖。

现在生活中,诱发心理问题的情况有很多,过度生气、悲伤、夫妻关系不和、工作压力大都可能诱发心理问题。

出现心理问题,人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失眠多梦等症状。

在失眠多梦的情况下,人的细胞包括脂肪细胞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就会出现肥胖。近年,临床上经常有心理型肥胖患者。

心理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食欲会降低,所谓茶饭不思。

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明知自己肚子不饿也会赌气大吃一顿。

这个现象说明:人的内心状况、情绪状态和食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能力把握自己内心欲望的人,才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食欲,这样去瘦身才可以成功。

一个处于内心满足状态的人,是不会暴饮暴食的,他们的饮食量在无意识中会自动调整到一个正常范围,体重也会因此变得适中。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对自己心灵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肥胖,真的是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