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长江三鲜ydqslw4a
TUhjnbcbe - 2020/7/21 10:06:00

长江三鲜


长江有三鲜:鲥鱼、刀鱼、河豚。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前长江刀鱼上市价已卖到八千元一斤,并且基本无货。专家说,刀鱼目前是长江三鲜中仅能见到的一种,已面临绝迹。一、鲥鱼在我二十岁之前,几乎每年都能吃一次鲥鱼。家住长江下游的天门山附近,镇里食品站每年5、6月份,都能收到长江渔民交来的江鲜鲥鱼。印象中每斤一块多钱的样子,一整条大约有5、6斤,一般人家买不起整条的,所以食品站会割开来卖。父亲嗜鲥鱼的鲜美,即使家中分文不存,也要变卖几十只鸡蛋,甚至不惜断烟一周,也要买上一段,回来清蒸给全家解馋,给自己下酒。父亲老酒落肚总概叹:鲥鱼贡品,皇上寡啖。意思是连皇上也很少吃到鲥鱼啊!鲥鱼的样子有点似鲢,只头略扁,嘴略尖,浑身银鳞,体型硕长俊美,雍容华贵。食时切块清蒸,不刮鳞,用以保护鳞下那层肥美的凝脂不被破坏,鲥鱼最鲜的部分,就是皮下那层油腻的嫩脂了。鲥鱼的鲜美,只在于她溯江而上的行程中,及至其致长江中上游产子之后洄游入海,就再也没多少鲜美可言。鲥鱼基本吃不到活的,因为它离水则亡,这使她显得神秘而富有灵性。父亲曾跟我们说过,早年,花了极大的代价,跟着渔民放舟江上,置锅煮水,再趋棹起,试图水煮活鱼,吃到最鲜。然而,怪了,水在锅里翻滚,可不见鲥鱼,只落得败兴而归。这么种充满灵性的东西,对水的依恋竟是如此执着,哪怕是须臾的分离,便决绝地结束生命。这在所有的鱼类当中怕是少见的。诗人谢墉曾将鲥鱼比做西施,诗曰:“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江潮拍案鳞浮玉,夜月寒光掉尾银。长恨*梅催盛夏,难寻白雪继阳春。”我以为其比喻是恰当的。我不知道长江其它江段的鲥鱼是何时绝迹的,但在芜湖马鞍山一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几乎就再也看不到鲥鱼的身影了。有个朋友妻子在本地,但他的工作单位却在外地。托了好多人想调回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府部门的主任,答应帮忙。送什么人家都不要,最后朋友打听到主任最爱吃鲥鱼,便一头扎到江心洲,在那里苦等了一个多月,用两千五百元的价格买到一条鲥鱼,送到主任家。当年年底,朋友终于与妻子团聚。这条鱼的代价,相当于当时一个人两三年的工资啊!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哪里还有人吃过鲥鱼。浩浩长江依旧年年流淌,但娇贵而富于灵性的鲥鱼,却几乎再没亲近过长江。西施死了。二、刀鱼同事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让一截鱼刺卡住了咽喉。跑到医院用镊子夹出来,开了点药,居然花费了好几百。同事的遭遇让我想起八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我也被鱼刺卡过,也是到医院让医生给夹出来的,但一分钱也没花,当时我过意不去,要求到门诊挂个号,医生说鱼刺都夹出来了,还挂个什么号呀!以后吃刀鱼的时候注意点就行了。我说您怎么知道我吃的是刀鱼,医生笑了,这么细长的刺,是刀鱼特有的,我也爱吃刀鱼。告诉你吧,吃刀鱼要在清明前,那时吃,刀鱼刺是软的,不卡。过了清明,刀鱼刺就硬了,极易卡嗓子的。刀鱼体狭侧扁,色白如银,状如篾刀,在江水中异常灵活,于江心浪急处逆流而上,游速快若闪电。清诗有云:“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渔人拿巨浪里,银光耀形腾光豪。”书上说刀鱼不但肉细味腴,而且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磷脂和维生素A、D。刀鱼以清蒸最佳,不用去鳞,若将其主骨剔除,捣烂后滤去细刺并和入面粉,可做成别具风味的刀鱼面和刀鱼馄饨。刀鱼,像一把利刃,削去舌头上被苦涩裹挟的味蕾,让我们尽情体味世间的鲜美。小时候,吃过清明前的大刀鱼。那时刀鱼的价格还赶不上内河的鲫鱼,因为上市量大,又无法保鲜,河边码头上,渔民把船摇过来,三毛两毛就能买上四五条,回家蒸蒸一大碗。到清明以后,捕到的刀鱼个头小了,刺也硬了,所以,廉价买回来后往往是用面粉裹着油炸着下酒,小孩子一般就因为刺多而没兴趣吃它了。现在,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吃到清明前刀鱼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只有到每年的5、6月份,才能偶尔在菜市场寻觅到刀鱼的踪迹,它们被放在冰盒里,个头小到比筷子还短,价格要好几十块。即使这样,每年我都要买上一两次,毕竟还能体验一下那细腻而饱含江鲜特征的美味。另外,总有一种抓住最后机遇的恐慌,明年,我们还能再见到刀鱼吗?刀鱼像一把刀,已在切割着我们对长江江鲜的最后记忆。一颗流星划过天空,那是一条精灵般的刀鱼吗?三、河豚在上读到一个典故,说春暖花开的四月,鲥鱼、刀鱼、河豚结伴游进长江,以飞快的速度向上游游去。哪里晓得,游到江阴江段,撞到了罟。刀鱼自以为聪明,碰到罟就马上后缩。谁知它嘴边长着一对像锯齿样的胡子,往后一缩,刚好牢牢地粘在丝上。鲥鱼看见刀鱼因后缩而


    被俘


    ,就凭着体重力大,拼命前冲相救。谁知鲥鱼头小身大,用力一冲,身子正好钻进眼,被丝紧紧卡住了。河豚在后面看见朋友被俘,气得呼噜呼噜直喘气,把个雪白的肚皮鼓得像个皮球,结果,失去了游泳能力,也成了“中囚”。就这样,成了人们桌上的佳肴。在长江“三鲜”中,如果把刀鱼比做娇美的“小姐”,鲥鱼为华丽的“贵妇”,那么,河豚则像马戏团里的“小丑”。我见过的河豚只有几寸长,二、三两重,无鳞,皮肤毛糙似彩色沙皮,锐尾膨腹,体似圆筒,状如蝌蚪,黑背白腹,不时发出“咕咕”之声。河豚集刀鱼、鲥鱼之优于一身,其肉味美之极,而无刀鱼、鲥鱼之芒刺,被誉为“三鲜”之冠,河豚的滋味与口感,颇具个性特色,不仅鱼肉鲜嫩味美,那带有肉刺的鱼皮,胶质浓厚,食之粘口,味觉美感远胜于鱼翅、海参,人称“吃了河豚百无味”。可是,河豚有剧*,河豚的生殖腺、卵巢有剧*,非经行家精心拣洗、烧制,不得食用。但终因河豚味美诱人,人们争相食之,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说。河豚“立春出江中,盛于二月”,苏东坡曾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今生今世,我只吃过一次长江野生河豚。大约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公社鱼苗场用大拉在通江的大河拉鱼,起后,得到两大桶河豚。在拉鱼人中,有父亲的一个好朋友,给了我一只活河豚玩,并且中午把父亲喊到了鱼苗场。后来我才知道,是让父亲指导他们杀河豚,烧河豚,并且烧了两大面盆。下午,父亲喝得醉熏熏的回家,带了一碗烧好的河豚鱼。父亲迷迷瞪瞪跟我们说,老子要是到晚饭的时候还没死,你们就可以吃这碗鱼了。晚饭桌上,父亲大笑,老子一条命给你们换来这碗鱼,给我吃干净喽!只记得那顿晚餐我多吃了一碗饭,那河豚具体是什么味儿却已经彻底忘了。没忘的是,一种美味的品尝居然与生死连在了一起,并且又是如此地尖锐对峙,必择一而抉之,其刺激程度实在令人震撼。后来念毛泽东那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我就立刻想起那次品尝河豚来。有一年,一个在南方混得不错的朋友在南京请我们几位同学吃了顿大餐,其中有一道河豚鱼,吃过之后我高叫是养殖的,同学们都不以为然,逼着问我野生河豚究竟是啥味,我说不出来。而在场的,又没有一个吃过长江河豚,于是,都说我吹牛瞎扯,说河豚就应该是那个味儿。我很想把大家叫着,像父亲他们那样来那么一大盆,拼着身家性命就着河豚喝通老酒,可这样的机会却再也没有了。几十年了,我再没见过蝌蚪一样的那种小东西,肚皮鼓鼓的,嘴里咕咕叫。我不知道该怎样结束这篇文章,因为,依旧浩荡东流的长江,已经灭失了太多的东西。江豚看不见了,螃蟹几乎绝迹了,长江三鲜也即将成为回忆,洞庭湖仅存的江豚正在群体性死亡。我不知道,要是今日还有人学李白把酒江上,还能以什么为其下酒助兴?这些热爱洄游长江的精灵们不再回来了,究竟是长江做错了什么,还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江三鲜ydqslw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