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吃是最大的事情,民以食为天。
朋友聚会要吃,友人结婚要吃,招待客人也要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淋漓展现了中国人对于更高美味的追求。
有人认为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单单是为了吃;但是有的人认为吃是为了活着,活着也是为了吃。
在这里我不多说追求味蕾享受的口腔文化的好坏,来追其根源聊聊这种口腔文化的来源。
人类真的饿了很久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一直处在一种食物匮乏的困境之中。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小部分处在社会顶端的贵族才能享用美食,其他老百姓只是用食物来填饱肚子。
在食物短缺的时代,肥胖被亲切地称作为“富态”,是一种有福气的象征。
在中国的面相风水学中也有讲究“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此人好命,而相反的瘦弱的颧骨突出则被称为不好命。但如今肥胖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食物匮乏的局面被改变是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也是人类第一次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大量的食物被生产出来,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从科技革命上来讲,食物大量生产确实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把人类从吃不饱肚子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要知道在这之前我们走过了靠狩猎为生的时代,在现在的《动物世界》中还能看到我们曾经跟动物们相似的处境;也走过了一旦欠收就会导致大批人饿死的农业阶段;现在的人们终于不用再担心自己饿肚子了。
这看起来我们似乎摆脱了自然的限制,但其实虽然自然杀死不了我们,最终我们也将会死在自己的贪婪之下。
食物过剩成新困境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写道:“从蒙昧时代起,人类的生活就为贫困所苦。在西半球之外的所有国家,人类都苦于贫困而劳作不息。从来就没有一场革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社会问题’,将人们从匮乏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快”成为了这个时代特有的代名词,为了满足膨胀的人口,食物被要求快速加工生产出来。小火慢炖、低温熬制的时间越来越少。
大骨汤不用大骨,不用慢炖,美味鲜香依然能够被各种添加剂勾兑出来;西方快餐的蔓延,肉类越来越便宜。食物用飞快的速度在社会上蔓延扩散。
于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很少体会饥饿的感觉,也从没体会过食物带来的感动。
因此,肥胖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年到年,全球肥胖的人数增加了2倍,现在肥胖的人数已经超过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肥胖者也是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人群。
廉价的食物消费
学化学的朋友得意洋洋地炫耀着他的作品——用化学药品勾兑出来的苹果汁,一个苹果都不用;超市熟食窗口诱人的烤鸡,一只只要十块钱;如果你下得去口你甚至能吃到2年前的月饼,只需要一点防腐剂。
健康的食物都不好吃,因为它们总是太寡淡。舌尖在添加剂的冲击下已经不满足于健康食物原生态的味道了。取决我们吃多少的不再是胃口而是味蕾。
脂肪太腻,糖果太单调。它们一组合成了我们欲罢不能的甜甜圈、冰淇淋、奶茶。给我几杯添加剂,我能让你吃下棉花、皮革……
科技发展的改变
我们感谢科技让食物短缺成为了过去式,但似乎人类还没有赶上科技的更新速度。
身体的基因还是会刻录下我们吃到嘴里的第一口甜味和脂肪,大脑还是会把这一类产生多巴胺的食物归类为喜欢,生理层面可以被原谅,毕竟基因改变不是几年几十年的事情,人类已经饿得太久了。
但人类跟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能思考,我们用理智遵循着这个社会给我们原则。
倘若我们完全跟着生理感觉走,那也不用再谈什么进化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那就没有理由可找,人类面对欲望的思想没有任何进步。
食物富足下的失控
低成本高价的网红产品成了人人追捧的对象。我们愿意排队几小时去追求一杯没有奶也没有茶的网红人气奶茶,唯一的刺激只有味蕾没有牛奶的奶香的满足。
所以这也是一场灾难。食物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成就了很多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拿钱吃喝——肥胖——拿钱治病成了恶性又搞笑的怪圈。
无法阻止世界进步的步伐,但我们能调整自己去适应。
我们跟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会思考,懂得自律。对市面上诱人的网红美食保持警惕,不要放弃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肌肉重新恢复机能。改变自己对食物的看法才能改变自己的身材。
当食物不再匮乏,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其实,老燕想要说的是:这篇文章写出来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当今肥胖的原因,想要解开千千结必须从源头找到问题所在。
当我们跳脱了自己的视角去看整个口腔文化历史的时候,是不是更能看清你身边这些诱人的食物,也能能抵制他们?
人活着真的不是只为了吃的。
想了解更多专业健康知识,请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