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脑血管疾病与人体健康相关医药科普知识 [复制链接]

1#

(一)人们都应该懂得关爱健康珍惜生命

年12月20日上午,深受人民喜爱的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因为突发冠心病,送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辞世,这一消息令人扼腕痛心。有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冠心病、脑中风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有些患者往往没有任何先兆,而突发冠心病、脑中风,人们要高度警惕这些“无形杀手”。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够早治愈。对危害极大的心脑血管疾病更应该注意坚持合理饮食、调畅情志、适度锻炼;发现早期征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部分人为什么都会患心脑血管疾病?绝大部分人在30岁以后,机体功能开始走向老化,代谢功能下降,体内正常代谢产生的废物无法及时清除和排出体外;特别是自由基,可以攻击人体健康细胞,当这些健康细胞长期处在自由基的攻击之下,就会发生病变和老化,失去活性和功能;加上普遍由于环境污染、饮食不当、不良习惯等恶劣因素的长期影响,导致人体形成生物垃圾,污染血液。所以大部分在40岁以前就发生了血管病变,甚至出现早期和中期动脉粥样硬化,此时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血液和血管病变的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剧。研究证实血管被堵塞50%时,人们毫无感觉;当血管被堵塞70%时,组织器官受损严重,症状才全面突显;当出现视觉模糊、口齿不清、口眼歪斜、四肢无力、健忘、心悸、头痛、头昏、运动迟缓等症状时,心脑器官已有器质性病变,无法正常工作,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悄然入侵。因此人们都应懂得关爱健康珍惜生命。自我检查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当您出现以下症状时,提示您可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进入亚健康状态●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肩部放射性疼痛;●早晨起床时,一下子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饭后胸骨后憋闷,不能平躺;●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稍快便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脑部有刺痛感,一般1~2秒即消失;●肢体麻木,四肢发凉、肌肉关节酸痛、肢体无力;●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间断性或持续性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爬楼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时特别累,需歇好几次;●全身无力、伴随出汗、低热、心慌、胸闷、气喘;●中风偏瘫,肢体、面部、口舌麻木(尤其是手指)、失语流涎、吐字不清、流口水;●恶心、呕吐、失眠、嗜睡,情绪反常、急躁、迟钝。

(二)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发生的缺血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脑痴呆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等,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猝死、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体力活动、不规律饮食和肥胖。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自行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分枝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枝所营养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如果病变范围过大或抢救措施不力,会导致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抢救及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静养,坏死心肌可以通过药物手段得到恢复,但大多数会留下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等后遗症。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通常多有心绞痛频繁发作作为基础,也有无心绞痛引发心肌梗塞的病例(此种情况最危险,常因没能防备而造成猝死)。其主要为: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左臂或他处放射,且疼痛持续半小时左右,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寒战、多汗、脉搏细微、皮肤湿冷、面色灰白等重病病容,严重时会出现晕厥或休克。什么是脑血管疾病?脑梗塞是因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并使脑血管堵塞,致使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常见症状有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情绪不急、记忆障碍、严重时会致使脑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脑痴呆、脑中风、甚至成为植物人状态。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脑痴呆又称痴呆综合症,是慢性精神功能紊乱,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多有不同的脑萎缩,早期表现为记忆下降、思维混乱、理解困难、判断力差、计算功能减退,以致失语。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精神症状,最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成为植物人状态,一般在发病后3—8年常因脑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主要有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性痴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痴呆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的血液微循环出现障碍,自由基过高并长期作用脑细胞的缘故。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脑痴呆的患病率高达3.86%,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这个数字将会急剧上升。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急性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脑血管局部管腔变窄、变脆,甚至血管堵塞,在某种诱因(如剧烈咳嗽、顽固性便秘腹压过高)作用下,血流所产生的冲力对血管壁产生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脑出血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常危及生命。所以,对脑出血一定要以防为主。

(三)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过程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盲目治疗,只能无功而获。只有知道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诱因,才能对症下药。各国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元凶七大危险因子(高血脂、高血粘、高血凝、高纤维蛋白原、动脉粥样硬化、自由基过多、微循环障碍)。它们如“七颗地雷”埋植于人体血管内,互相影响、相互引发,随时都可能爆炸。然而,“七大危险因子”是如何产生的呢?正常人的血液中,血脂、血粘、血凝、纤维蛋白原都是平衡存在的,但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下降和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饮食不当等不良因素,打破血液平衡引起血液中血脂代谢紊乱。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而能够清除多余血脂的“血液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导致血液中的血脂过高,从而引发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高血凝、高血粘,导致“血液病变”。血液病变造成血小板粘附聚集率增强,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无法正常代谢,并在其共同作用下,产生血栓、血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病变”。随着脂质斑块的加厚,血管病变的恶化,血管内壁细胞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应,导致细胞死亡,坠落至血液之中。坠落的死亡细胞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下相互聚集又形成大量的血凝块和血栓。随着血栓的增多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断加剧,血管管腔变得狭窄或堵塞,造成血液运输功能下降,血液携氧能力差,而血管的病变又阻碍了血氧与器官的直接结合,造成各组织器官缺乏血氧供应,导致“器官病变”。此外,体内不断生成自由基,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下降,无法得到及时的排除,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更进一步刺激血管内壁细胞,引发微循环障碍,导致机体细胞40%处于频死状态,失去活力和功能,无法正常工作,引发“一系列器官的病变”。当这些病变到了一定程度,心脏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心区刺痛、胸骨后疼痛、胸闷不适、恶心反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大量的血栓、血垢就会堵塞心脏冠状动脉,引起大面积心肌急剧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者还可导致心梗,甚至出现猝死。当血栓、血垢随血液流动到脑部,引起栓塞造成脑局部缺血、缺氧,就会出现头昏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黑、记忆力差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加剧会使脑血管管腔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脆,大量的血栓、血垢随血液流到脑部,极易堵塞脑血管,引起急性脑梗塞、中风、脑溢血。治疗不利或不及时,往往出现偏瘫、植物人甚至危及生命。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七大致病因子

致病因子作用表现后果高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形成血垢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和血管硬化高血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升高,血液流速减慢促进血栓形成,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和血管硬化高血凝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损害血管壁血管堵塞、器官缺血缺氧、血管硬化可引起心脑梗塞高纤维蛋白原包裹血液杂质、粘附血管,损害血管壁血管堵塞,器官缺血缺氧,血管硬化可引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粥样斑块,管腔内壁凸起,管腔狭窄加剧血栓形成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过多自由基氧自由基过多,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生物膜、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器官炎症,组织衰老,心脑血管疾病久治不愈等微循环障碍微血管阻塞,循环障碍。血液细胞活力减退、促进血粘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失调、器官缺血性或出血性损伤

(四)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传统单靶药物作用治标不治本

一直以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和痛苦:经济负担、家庭压力、死亡的恐惧、生活的约束、生活质量的低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控诉:我们除了被动接受,还能做些什么?难道真的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吗?难道就这样盲目地吃一辈子的药,在恐惧中度过余生吗?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不治不行,治了还犯,反复发作呢?百年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忽视预防和根本性治疗,病情发现晚,病医院,绝大多数人已经到了血液、血管、器官都已经出现严重病变的程度,此时为了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痛苦,救治生命,医生们大多采用“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血管堵了,吃点扩张血管的药,让血管变粗,然而过多的血栓可能又堵塞了血管;血栓多了,吃点溶栓药,将血栓溶解,当停止治疗时血栓又会不断产生;血脂高了,吃点降血脂药,但无奈的是一个月过后血脂又反弹了……。当这些反复治疗的手段都无效了,就动手术、装支架、心脏搭桥……。显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片面、偏激的治疗手段,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毫无科学性可言,然而在还没有找到根本性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这仍是医生们最负责而又最无奈的选择。但面对一个又一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因严重复发而死亡、残疾的现实,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曾自嘲道:“我们的治疗就像在做一个简单而且单一的游戏,总是很熟练地进行着,然后又很熟练的重复着。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可怕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我们是完全的被动者”。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家们终于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真相:“七大危险因子”之间可以互相影响、相互引发,任何一种危险因子的存在都可能引发其它危险因子的生成,而且只要血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危险因子,就足以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所以要想根治心脑血管疾病,就必须彻底的清除七大危险因子。目前市场上的大多心脑血管用药都只能清除一两个危险因子,如降脂药只能降脂,溶栓药只能溶栓,降粘药只能降血粘,功能单一,没有清除所有的致病因子,结果只能"按下了葫芦起了瓢",治标不治本。这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难以根治和反复发作的原因所在。

应用药物不当副作用大

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琳琅满目,有的药疗效好,但副作用较大;有的药副作用小,但疗效却不尽人意。总体上来说,这些药不但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性还很强,易损伤肝肾器官,造成新的药源性疾病和多种并发症,只能作为短期应急药物使用,不可长期服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治疗高脂血症的胆酸螯合剂、苯氧芳酸类药物,降血脂较快,但副作用很明显,长期服用会引起肝脏病变;而用来降血脂的烟酸、潘特生类药物副作用较小,但疗效差。而市场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等,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如硝酸酯类会引起头痛面红、耳鸣眩晕、心动过速等。有时可致使血压急降,引起虚脱,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钙拮抗剂主要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全身动脉来降低心脏负荷,是一种常用的急救应急措施,然而扩张血管很容易造成心率过缓、心力衰竭和依赖性强,低血压患者使用可发生猝死;受体阻滞剂的依赖性很强,突然停药会使病情更加严重;而抗血小板药则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所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慎重择药、用药,以免用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错误,而酿成越治疾病越多,病情越加严重的后果。

(五)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我保护

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我保护为人类提供了与之抗衡的有力手段,人们如果都能主动约束自己,注意生活规律,配合合适的药物治疗,将对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疾病预防的自我保护

有一部分人既不属于健康,又不属于病人,却有患病迹象的亚健康状态人群,如肥胖者,精神长期紧张者,过度劳累者,都是自我保护的重点对象。在短期内存在体内的危险因素虽不能直接致病,但随着危险因子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增加,不断累积后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成为致病因子,这说明危险因子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部分人群开展的自我保护内容,包括避免摄入大量脂肪、戒烟限酒、注意天气寒暑变化、坚持适当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工作压力,勿久坐不起等,从各方面调节血液和机体正常代谢功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从亚健康状态逐渐转化恢复至健康,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中,任何外力都比不上自我保护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只有认真执行,形成习惯,我们才能真正远离疾病的侵扰。

疾病早期的自我保护

在心脑血管疾病发展中,早期机体损害仍处于可以逆转阶段。因此,注意早期征兆,就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消除危险因素。关键是患者自己对疾病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其次是积极治疗。资料表明,我国农村脑卒中死亡者中有54.6%的人不知道自己以前患有高血压,这说明健康教育远未做到普及和深入。40岁以上的中老年朋友,要特别注意,这个年龄段是人体健康的转折点,大多数中老年患者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因没有注意自我保护而致使体内的危险因素转变为致病因子的。所以,如有一段时期感到自己的某个身体部位不适,或者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记忆力突然衰退许多……,那么您就要特别的注意了,可能体内的危险因素正在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无论您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疾病中期的自我保护

疾病患者中期的自我保护必须在药物的配合下完成,因为此时患者的体内的致病因子已经恶化,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单纯的自我保护是无法自我康复的,只有配合药物,杀灭那些异常活跃的致病因子,并通过自我保健,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精神放松、充足睡眠等,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对疾病抵抗力,增强药物的疗效,将疾病控制住,直至康复!

另外,督促病人形成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并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得到放松,时常激励病人,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向往,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病人的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疾病晚期的自我保护

疾病晚期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自我保护为辅,以平衡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家人的陪同下外出散步等一些休闲生活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切勿进行强烈运动型的自我保护,尤其对疾病晚期患者,风险系数极大,很容易引起意外。

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突发性大大增加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多数患者都是在突医院抢救无效而告别人世或坐上轮椅的。据报道北京市有76.3%的心脑血管死亡病例是死于家中、工作场所和路上,96.7%的心脑血管患者死于突发死亡。死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则与患者自身活动密切相关。如工作紧张、劳累、心理刺激、不利于疾病的生活行为与习惯等均可致病发,甚至猝死。如果注意自我保护,再配合适合的药物治疗,许多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据统计,大约有3/4猝死患者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两眼模糊、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等,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这些常常是猝死的预兆,要多加小心。

(六)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医学名词

高脂血症是血脂代谢障碍的总称,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通过各种措施(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药物治疗等)调节血脂,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脂血症的危害经医学研究证实:●血脂增高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许多高血压病人常并发脂质代谢异常,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引起冠心病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脂蛋白(a)是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大部分糖尿病人伴有继发性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和微循环障碍可引发阳痿。●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质代谢障碍会引发肝脏疾病。●要防老年痴呆,先防治高血脂。●血脂增高可能造成双目失明。●肥胖症均有血脂代谢异常。●高脂血症可诱发猝死。高血粘全血粘度(高切及低切率)及血浆粘度,在有冠心病及高血压时增高。血粘度增高,使血流缓慢,尤其通过狭窄的血管时,可损害神经元细胞及心肌细胞。血粘度增高加上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率增加,易引起血栓形成,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及脑血管意外等。高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血浆糖蛋白,血浓度较高(-mg/dl),为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以及止血所必需的成分,纤维蛋白原升高可增加血粘度,且能促成动脉粥样硬化产生,是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降低血脂的同时降低Fbg,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液流变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体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凝固性和变形性。目前临床中广泛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各种疾病的诊断、预报和疗效观察,用药物维持血液正常流变状态和调整血液的异常流变状态,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血液流变检查已为临床广泛采用,对疾病的超早预报、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血液流变是国际公认的评价血液流变异常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治疗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微循环学是多门学科中非常有吸引力的一门学科。微循环是血液与细胞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血液循环的终末部分,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相关脏器的血流灌注。微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和器官供氧供血不足,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引发众多疾病,其既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结果,也可以是导致其他疾病的原因。因此,微循环指标被作为某些疾病重要的诊断依据,把改善微循环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微循环指标也用来评价药物对某些疾病疗效好坏的重要指标。与微循环障碍有关的疾病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梗塞、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自由基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多种生化反应的中间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自由基是处于不断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之中。当自由基过多时,就会攻击正常的细胞和组织,导致生命活动障碍,发生疾病,疾病又导致自由基进一步增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证明,炎症、衰老、心脑疾病、血液、内分泌、基因突变、癌症生长等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自由基过多有关。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和病症有炎症、衰老、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心肌病、糖尿病、脑梗塞、脑出血、老年性痴呆、克山病、白内障等。免疫人体的免疫系统极为庞大,主要含有1万亿个淋巴细胞,1万万万亿个抗体分子和各种淋巴组织,用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说,这是一座“宏伟大厦”,它比“分裂原子核更为困难”。免疫是机体辨认“自己”和“非己”,排斥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免疫系统的各种免疫细胞和细胞产物来完成的。医学研究证明许多疑难病症与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被破坏有密切关系,如:艾滋病、癌症、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复式效应许多疾病,表面看来彼此之间并无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心、脑、肝、肾等器官的疾病),但却有某些共同的病理基础,通过干预共同的病理基础可以调控多种疾病,发挥复式效应。如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导致程度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同时治疗多种疾病。

益百岁,健康享百岁健医永相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