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章肥胖概述 [复制链接]

1#

第一章肥胖概述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obesity)是指体内脂肪组织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肥胖来源于机体的能量代谢异常,过量的能量摄入和不足的能量消耗,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组织的形式在体内堆积,进而产生肥胖。人体脂肪堆积过多,超出正常比例,会使人的健康、形体和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目前,世界范围内肥胖及其并发症正在取代营养不良和感染类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30(kg/m2)为肥胖,BMI≥25为超重。东亚人群体型较小,并且更容易发生中心型肥胖,对肥胖危害的敏感性更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织(WGOC)根据我国人群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于年提出了中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值,建议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中国卫生部于年将WGOC所推荐的标准确定为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在本文中仍被称为WGOC标准,WGOC标准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适用于欧美白人的标准稍低,但是要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太标准。

动物也会罹患肥胖症,现代养殖业饱受畜禽肥胖症的困扰,畜禽肥胖不但造成饲料浪费,而且易引发病残和猝死,造成经济风险。肥胖正从多个方面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二、肥胖研究简史

1、古代对肥胖的认识

人类历史上对肥胖的描述比文字出现要早,在旧石器(Palaeolithic)时代,人类就创造出了描述肥胖的物品,距今24,-22,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石雕“VenusofWillendorf”刻画的就是一个肥胖女人的形象(图1.1)[2]。进入新石器(Neolithic)时代,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逐渐进入定居生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一时间段,更多描述人类肥胖现象的物品应运而生,如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境内)出土的文物“母亲神”,是一个肥胖女性形象[2]。

图1.1石雕“VenusofWillendorf”

该石塑是一个11.1厘米高的女性雕塑,年由考古学家约瑟夫·松鲍蒂(JosefSzombathy)在奥地利维伦多尔夫(Willendorf)附近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它由一块非本地的、带有红赭色彩的鲕粒石灰石(ooliticlimestone)雕刻而成。年,借助地层的重新分析修订,估计该雕塑产生于公元前22,至24,年。

人类发明文字后,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对肥胖的文字记载,在西方,古希腊医生希波拉底(Hippocorates,公元前约-年)第一次描述了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他指出“胖人比瘦人更容易猝死”[2]。同时,古希腊的医学资料指出“肥胖会造成妇女月经异常和不孕”。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第一次对肥胖进行了分类,他将肥胖分为了两类,即一般肥胖和过度肥胖;过度肥胖很可能对应于现在所说的病态肥胖,一般肥胖则可能对应于现在所指的超重[2]。

古代中东地区,也出现了大量关于肥胖的记载,12世纪阿拉伯著名医生阿维森纳(AbuAlilbnSina)对肥胖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呈现甜味,并且推测糖尿病源于肥胖及其造成的健康损害[2]。

在古代东方,关于大量肥胖的记载出现在了中国古典医学著作中。中国传统医学对肥胖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描述。此外,《灵枢?卫气失常篇》根据人的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并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类型。对于引发肥胖的原因,《素问?奇病论》中有“食甘美而多肥也”的记载,《素问?宣明五气论》则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载,将肥胖的发生与饮食过于丰富,先天体质,运动太少等因素联系到了一起。此外,古中医还认识到肥胖与其它多种疾病的关系,如《内经》记载显示,肥胖可转化为消渴症,并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女科切要》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指出了肥胖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影响。西藏医学也对肥胖有所记载,17世纪的西藏医学文献指出了肥胖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症,并且对治疗肥胖方案提出来两个建议,一是使用豌豆粉大力按摩,二是吞服狼的皮毛和生肉。此外,古印度也有大量关于肥胖的大量文献记载,古印度医生Sushrut和Charak(公元前-年)很早就发现了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他们发现糖尿病多发生于好逸恶劳,贪吃超重之人。

2、近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2.1肥胖和脂肪组织

近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起源于解剖学的发展和对脂肪组织的认识。年,维萨里斯(Vesalius)的名著《Dehumanicorporisfabrica》奠定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年,博尼特(Bonet)第一次发表了针对胖人尸体解剖的研究报告,年,Wadd报道了胖人体内堆积大量的脂肪。年,Hassall描述了脂肪细胞的结构和生长,并且指出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可能是导致某些类型肥胖的原因。年,Hoggan和Hoggan进一步描述了脂肪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他们的研究加速了人们对肥胖的认识。进入20世纪,Bjurulf,Hirsch和Bj?rntorp等人提出了增生性肥胖这一概念。

此外,17-18世纪关于围绕消化系统的研究工作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人们对肥胖的认识,并启发了人们寻找早期的肥胖治疗方法。近代医学关于肥胖的治疗方案最早出现于年Short发表的专著中,他提出治疗肥胖需要重塑身体的自然平衡,包括避免引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包括潮湿的空气、平坦的地形等),并且大量运动和清淡适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等。年,Flemyng总结了四种引发肥胖的原因,⑴、食用过量的食物。⑵、过于宽松的脂肪膜。⑶、不正常的血液状态。⑷、脂类排泄障碍,为进一步优化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方案提供了参考。

2.3肥胖和能量代谢

17世纪,RobertBoyle证实了氧气在新陈代谢和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8世纪,法国化学家Antoinelavoisier证实了氧化和燃烧都需要氧气的参与。19世纪中期,Helmholtz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些研究为开展生物体的能量代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Helmholtz的研究基础上,德国人MaxRubner通过测量了人体和实验动物的能量支出,提出的表面积法理论,即能量消耗和动物的表面积成线性关系。

为了验证能量守恒定律是否适用于人类,美国卫斯理学院的WilburOlinAtwater和EdwardBennettRosa设计了第一台人体热量测定仪,通过分析处于密闭空间的受试者氧消耗量,他们发现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一样,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处于稳定状态的人,能量消耗量等于能量摄入量,目前的人体热量测定仪,保持了第一台人体热量测定仪的设计原理的同时,加入了多项新技术(如床边使用的便携式罩,和双标水追踪术等),使得测量更加简便和准确。

在人体热量测定仪的帮助下,科学家揭示了肥胖形成的热生理学原理,指出当人体能量的摄人大于能量的消耗时,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进而造成肥胖。此外,科学家发现为了维持较高的体重,胖人比瘦人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人们发现,和瘦人相比胖人更容易低估他们的食物摄入量。这一发现质疑了传统的基于膳食记录研究肥胖的有效性,并且对肥胖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密切关系,将代谢活跃和能量消耗的相关器官和组织,作为治疗肥胖的潜在位点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