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医院临床营养科朱翠凤 [复制链接]

1#

《中国临床营养图鉴》专题

系列专访报道(三)

朱翠凤主任专访

▼专家介绍

朱翠凤主任

朱翠凤,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营养学博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分泌科博士后。累计完成各类疾病人群营养治疗余例,其中肥胖症营养治疗余例,提出“肠-脑轴营养减肥技术”,打造肠道微生态治疗糖尿病和银屑病等代谢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南方医标准”。

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国家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肿瘤代谢与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体重管理协作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临床医学-糖尿病学科与营养联盟副主席,广东省医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技术优势及科研获奖情况

从事内分泌、医学营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主要技术优势:肥胖症和重度消瘦及神经性厌食的营养健康管理;各种代谢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神经性疾病人群(糖尿病、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脂肪肝、红斑狼疮、银屑病、自闭症、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的营养治疗;婴幼儿童、孕产妇、老年人、运动员以及其他特殊职业人群的营养保健(食疗与药膳);手术前后和危重病人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肿瘤的营养预防和放化疗期间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度颅脑损伤、脑中风等危重症病人的营养调理及家庭营养支持;各种营养保健品的研制与开发。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著40多篇(SCI收录6篇),主编或参编《超重与肥胖症治疗》、《中国临床营养学》,《临床营养诊疗规范》,《鱼油-基础与临床》、《肿瘤营养指南》等专著和指南、专家共识等10多项。因率先在国内提出肠-脑轴营养减肥技术,打造肠道微生态治疗糖尿病和红斑狼疮等代谢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南方医标准”,荣获人民网和健康时报社颁发的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广东省卫健委颁发“广东省医学领*人才”称号,以及“全国临床营养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营养工作者”,年度“深圳市优秀医师”等荣誉。▼对话专家近几年,生酮饮食不论是在研究界还是社会大众中都很“火爆”。您在年参与撰写了生酮饮食临床干预中国专家共识。生酮饮食和个性化的低碳饮食有何区别呢?目前两者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朱翠凤

主任

生酮饮食和低碳饮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生酮饮食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50克/天,低碳饮食的碳水化合物是50克~克/天之间,生酮饮食是低碳饮食的极限阶段;

低碳饮食不主张摄入过多的脂肪因而会相对降低全天总能量的摄入量,而生酮饮食鼓励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因此全天总能量摄入量可能会比较高。进食生酮饮食阶段极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最明显的表现是微量元素的缺乏,比如钙缺乏导致小腿抽筋;铁缺乏诱发明显脱发;维生素B1、B2的缺乏会导致皮炎或者是皮疹等等;此外,因为减肥过程中酮体生成过多容易导致头晕、犯困等现象的发生。

临床应用:

首先,我个人更多倾向于将生酮饮食用于儿童癫痫的发作期。其次,生酮饮食在营养治疗儿童自闭症时的应用效果不错。此外,生酮饮食在老年帕金森综合症,一些原发性肿瘤进展疾病均可尝试应用。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生酮饮食是一种特殊的治疗饮食,不能作为长期日常饮食使用。通过阶段性、治疗周期性等方式使用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同时在接受生酮饮食治疗期间,一定要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和肠道微生态制剂来避免一些营养风险的发生。在此告诫社会人士不要自己盲目采用生酮饮食进行减肥。生酮饮食减肥的效果虽然明显,但其并发症以及停止后体重反弹现象比较多,需要尽可能预见性的提前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者会对机体造成损害的风险规避掉。因此,生酮饮食一定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的营养医师和内分泌科等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一般针对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有减脂需求的患者,我都是采用“肠道微生态联合改良低碳饮食”的模式进行减肥。这种减肥模式把全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控制在50克~克之间,同时强化补充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益生菌、益生元、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肠道微生态制剂,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摄取。另外考虑到低碳饮食所致酮体生成增加容易导致血液酸碱度变化,以及快速减肥过程中尿酸水平增加所存在的诱发痛风发作的潜在风险,我们还特别强调碳酸氢钠和液体量的补充。通过补充碳酸氢钠,可及时调整血液PH,使其达到正常的7.35~7.45水平。第二,通过碱化尿液,可使减肥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尿酸盐结晶充分溶解于尿液中并及时排出体外。此外,我们要求减肥期间的患者每天一定要保证毫升以上的饮水量,这样既能帮助体内多余的脂肪彻底分解代谢,还能保证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能够及时通过肾脏排出。这就是我们为肥胖症患者设计的“肠道微生态联合改良低碳饮食”的减肥机制。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采用改良低碳饮食减肥,不能单纯只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碳水化合物的品种和性质也非常关键。我们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摄入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选择低血糖指数(低GI)的食物,比如说燕麦、荞麦、紫米、糙米、抗性淀粉等。在同等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前提下,如果是进食各类水果和精白米面等高血糖指数(高GI)的食物,减肥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我们在门诊为肥胖症患者减肥的过程中会简单明了的告诉患者早、午、晚餐分别吃什么食物、吃多少分量。并通过膳食评价表把每一餐食物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的量,以及相应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量计算出来后,再精准的对摄入量不足的某些营养素给予补充。除了生酮饮食,很多比较成功的饮食,比如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在引进国内时,都会面临该如何适应中国化饮食的问题。不知道您对饮食本土化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朱翠凤

主任

首先,DASH和地中海饮食都强调足量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蔬菜含有丰富的钾、镁、钙等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能帮助机体维护血液酸碱平衡、以及细胞内外的电解质平衡、还是促进能量代谢的重要因子。此外,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植物活性化学物质,这些植物类生物活性化学物能有助于提高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突变、防止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等发生。

蔬菜和水果也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等良好来源,这些膳食纤维是维护肠道菌群结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最好的膳食来源(益生元)。所以每天补充一定量等不同种类等蔬菜和水果,就可以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等方面来维护机体的健康。当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等一点就是:水果的摄入量还是要相对控制的,不主张过量摄取,以防治因过量糖份摄取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其次,DASH和地中海饮食比较推崇相对多的选择“白肉”(主要是鸡、鸭、鹅、鱼、虾、蟹类禽类和海产品,尤其是鱼虾类海产品)。这些“白肉”的优点是它们所含有的天然脂肪是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Mono-unsaturatedFattyAcid)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oly-unsaturatedFattyAcid)为主。MUFA和PUFA这两类脂肪对机体的心脑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红肉”(猪牛羊肉)则强调的是新鲜适量的摄取,因为红肉里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是避免缺铁性贫血的重要食物来源。所以DASH和地中海饮食都推荐每周相对多一些频率摄取“白肉”,少一些频率摄取“红肉”。特别强调限制进食那些烟熏油炸类食品、加工过的罐头类食品,以及那些加入较多防腐剂,色素、香精等深加工食品。

第三,地中海饮食有一个相对特别的地方是用橄榄油作为烹调油。西方比较喜欢吃冷食,比如沙拉,他们不会像中国喜欢吃油煎油炒的热食,所以他们的橄榄油会用的比较多。在中国推广橄榄油会有一点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国人不太接受橄榄油的味道。但是,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烹调油那就是茶籽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和橄榄油一样都是纯天然油脂里面营养价值相对比较高的,它的MUFA和PUFA比例可能高达80%左右。所以我们中国人如果不习惯橄榄油,完全可以用茶籽油代替。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调和的方式把橄榄油或茶籽油跟花生油、大豆油等其他油按比例进行调和后使用,这样也可以降低一些生活成本。第四,地中海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推荐每天一定量的葡萄酒的摄入量。纯正的葡萄酒中含有较丰富的白藜芦醇、单宁、酒石酸钾等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护心脏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摄取,因为葡萄酒里面的糖份也比较高,过量摄取葡萄酒的同时也会增加糖份和酒精等摄入量,反而会增加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第五,DASH饮食是以防治高血压为目标的饮食,它特别强调对盐、饱和脂肪酸的控制,也强调主食以全谷类的食物为来源,对酒精也有明确的控制。强调指出:最好不摄入酒类,如果一定要喝的话,每天控制摄取1个酒精单位等酒类,比如:啤酒毫升左右,红酒~毫升左右,52°白酒20~30毫升左右。所以说DASH饮食模式对酒精是有严格限制的。此外,DASH饮食模式还要求正常成人一天要控制摄入2.4克钠,相当于6克以下的盐。这些观点和中国营养学会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是一致的。其实我们在把这些饮食模式引入中国进行本土化的时候,就是要抓住每个饮食模式中的关键点。西方和东方的饮食模式,在具体的食物上有区别,但是这些不同饮食模式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抓住每种饮食模式的关键特点,然后去找到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一些代表性的相应食物就可以了。您曾经对深圳市人群的饮食结构和代谢综合征现状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您觉得,为什么代谢综合征近几年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了,白领上班族尤其成为了高发人群?

朱翠凤

主任

我们通过详细调查和生活方式的分析了解发现,高压力和快节奏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常态。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创业压力是很高的,他们一日三餐除了在公司吃以外,绝大多数的都是吃外卖、点快餐食品。由于他们对均衡饮食的相关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导致他们在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都是以快、口味好、经济实惠、容易储存这些方面来考虑选择食物,因此那些深度加工过的食物就成为都是白领阶层餐桌上的常客了。那些没有特别要求必须在低温条件保存的食物,必然会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另外那些快餐面、饼干等食品为了避免长期存放脂肪氧化,会用工业化的脂肪,比如反式脂肪酸来保存食物。还有些人喜欢喝奶茶,咖啡等营养价值不高的食品来代替牛奶等,加上饮食不规律,不能保证三餐正常进食等,都是现在深圳年轻人经常面临的普遍现象。

所以,由于经常吃含大量的防腐剂、反式脂肪酸的快餐,或者饮食三餐没有规律等因素,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糖代谢异常、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深圳年轻一代的精英中明显升高。加上工作压力大、任务紧、快节奏生活模式,导致他们的睡眠和运动不足,又更加重了这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速度,使得新一代深圳人群的健康状况令人堪虞。

那么针对白领上班族,我们怎么样能够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营养宣教呢?

朱翠凤

主任

首先,我们呼吁*府相关部门,或者公司在福利方面做一些改善,期待企业更加重视并珍惜和保护好这些人才。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餐饮企业的监督,对他们食材的选择、烹调方法等方面给予一些专业化的合理建议。

其次,对年轻人来说,建议他们无论怎么忙,还是要学会用一些简单的方法烹调新鲜的食材来保证自身营养供给。选择订餐的时候,尽量选择用新鲜食材烹调成的食品,而不是选择快餐或者是油煎炸、麻辣过多的刺激性食物。除此之外,对他们本身也是要有宣传教育,让大家学会订餐时有意识的去均衡选择有益的食物,规避防腐剂、色素、香精过多等深度加工的食物。自己要学会养成把主食粗细粮搭配、每天保证足够的鸡鸭鱼肉优质蛋白、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取等健康饮食习惯。

广东的美食在全国闻名,您也做了不少广东饮食方面的调查研究,还出版了一本有关于广东饮食营养误区的书。您觉得广东饮食在营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朱翠凤

主任

我年从湖南来到广东到今年已经31年了,所以广东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特别喜欢广东的几个优点,第一是它的气候,四季如春。第二就是广东的美食,因为我自己本身从事营养行业,我也很喜欢美食。广东菜的特点就是非常清淡,少油少盐。比如鱼的烹饪,我来自口味比较重的湖南,湖南的烹饪一定要用辣椒炒,但广东多数都是清蒸。这种方式更能够体现出食物本身的味道,这是广东饮食很健康的方面。但广东饮食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喝老火汤:广东的老火汤是一大特色。我认为老火汤体现得更多的是浓浓的亲情。广东人煲老火汤通常是放整只鸡、鸭、肉类或者海鲜类食材,熬的时间也比较长,至少2~3小时,使得汤的口感很鲜美,但是汤里嘌呤的含量比较高。所以广东人经常喝老火汤相对来说会增加痛风的风险。这是广东饮食的一个不足之处。为了传承广东的饮食文化,可以做一些烹调方式的调整,比如把老火汤的煲汤时间缩短改成15~20分钟的滚汤,或者可以给家庭成员分别选用小炖盅,每一个炖盅放少量已经飞过水的肉类食材,然后在隔水慢炖。这样不仅可以继续传承广东人喝汤的习惯,又可以避免过多的嘌呤摄取导致痛风风险的增加。

喝汤不吃肉:广东人另一个饮食误区就是喝汤不吃渣,把肉全扔掉。很多人甚至把汤拿去煲粥煲饭,认为很有营养,把真正含丰富蛋白质的肉扔掉,这个饮食习惯导致广东人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提高,因为他们长期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

喝骨头汤补钙:有些广东人认为喝骨头汤可以补钙,其实骨头汤是补不了多少钙的,就算加醋溶解,钙也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其实补钙不应该靠喝骨头汤,而应该靠多吃牛奶、豆腐类豆制品、黑芝麻、鱼、海鲜等等含钙、磷和镁丰富食物。

给小孩喝凉茶:广东人特别喜欢喝凉茶。因为南方气候相对炎热,很多广东的老人觉得身体内的火气大,会给孩子过早的吃凉茶,成年人更是经常煲凉茶喝。一些广东老太太经常会到菜市场买一些车前草、鱼腥草、鸡血藤等药食两用的食材去煲凉茶给他们的孩子吃,尤其是过早的给婴幼儿吃,其实对孩子的胃肠道是伤害比较大,所以这个饮食习惯也是需要调整的。

坐月子期间摄入酒精制品:中国人特别重视给产后1个月的女性坐月子,广东人也不例外。很多广东人喜欢给坐月子的产妇吃客家酿酒。其实无论是米酒还是*酒等,始终含有一定的酒精。产妇吃客家酿酒会导致酒精通过母乳进入孩子体内,使婴儿过早的接触酒精,将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另外,有些产妇坐月子期间依然是喝汤不吃肉渣,导致产妇体型消瘦,母乳蛋白质和总能量等营养质量不够,容易导致新生儿生长发育不良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广东饮食上的一些误区。

过多进食加工后食品或倾向于西化食品:我们发现最近广东人的饮食模式开始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比如说喝早茶,传统的广东人多使用五谷杂粮、肉蛋奶肉类等各种天然食材作为原料制作早茶的各种传统经典点心。但是我发现现代的早茶点心品种,已经越来越被西方化的食材给代替了,他们喜欢用一些表面看来非常漂亮,但实际上都是经过泡打粉,膨化剂、奶油等加工类食材来代替传统的点心。所以现在的早茶开始西方化,失去了广东饮食结构原有的传承和原汁原味鲜美可口等方面的优点,这是值得忧虑的地方。我这个外乡人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科普宣传等形式唤起大家对保留广东传统美食特点、弘扬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视。

您通过建立科室五大功能区并配置多项营养分析检测设备,仅在短短三年内就在医院建成了国家级标准化营养科。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您是怎样一步步将南医大营养科建成现在的模式?

朱翠凤

主任

半道“转行”:我最早是在中山医院从事内分泌相关工作,因此有幸接触到了我们中国营养学界的一位泰斗——何志谦教授。因为平时和何教授的研究生一起做科研的关系,我对营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我问何志谦教授“何教授,我能否考您的研究生啊?”。何教授当时非常热情的对我说:“好啊,非常好啊,欢迎你来考我的研究生!”。正是因着何志谦教授的热情和鼓励,使我毅然决定从内分泌科转行到营养学这个崭新的领域。经过几年专业系统的营养学理论和实践学习,当我2年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我也正式随我先生一起从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医院营医院领导任命为科室负责人。当时我院的营养科还是处于建院初期的起步阶段,我对如何管理和开展营养科的相关工作也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因此,院领导让我去全国各地营养科去观摩学习,医院的营养科是怎样建设和发展的。“访遍”北上广深: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有幸去了北上广深、以及南京、医院参观学习,参医院营养科后,我总体的感觉是:医院都做得不错,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能够把临床营养的内涵淋漓尽致表达得最完整的就医院——也就是齐玉梅主任那边。齐玉梅主任早在4年的时候,就已经把营养科的肠内营养配置室、静脉营养配置室、营养代谢诊断实验室、营养门诊、以及全院的营养会诊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而且他们的营养会诊、营养科医生是有非常高的权限的。全院的医生对他们营养科的医生非常信赖,营养科医生可以直接为门诊和住院患者开具营养治疗处方以及营养代谢诊断所需的各类检验单。另外他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展了完善的营养门诊,对糖尿病、肥胖症、食物不耐受、围手术期、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期等各类疾病人群进行营养诊治。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的静脉营养配置室,是非常完整独立的建设在营养科,从肠外营养治疗处方的开具、配置、到随诊、监测都是由他们营养医生或营养护师全权负责。他们的肠内营养配置室也非常规范;尤其是“医疗膳食配制室”更是能为全院所有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治疗所需的各类膳食,医院大概有45个病区,每一个病区都配备有一个专职的配餐员,为全院住院患者提供专业的定餐、配餐和送餐服务。每到配餐时间,整个配餐间非常热闹但却非常有序:厨师们把精准称重制作的食物,一份一份的给到配餐员,配餐员做好登记,然后送到患者的床前。等患者吃完以后,配餐员再登记每个患者的就餐情况:吃完了没有?还剩下了多少?为什么会剩等等,然后再把信息反馈给营养医生和厨师。营养医生再根据患者的进食情况,随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所以当我看医院营养科的规模和工作内涵以后,我就在心中树立了一个标杆,我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建设和完善营养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了。建立并完善营养科5大功能区:再次医院以后,我们首先是把肠内营养配置、营养门诊和全院的营养会诊等工作逐步完善起来。但是,静脉营养配置室因为场地受限,领导一直没有帮我们解决;营养代谢诊断实验室的很多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检验科完成的。医院场地受限,短期内这些问题可能不会被妥善解决。面临科室发展瓶颈,以及我个人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认识到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因此,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又有幸到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读了3年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不久又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分泌科做了4年的博士后。当我从香港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我接到了来自于医院院领导递来的橄榄枝,并非常荣幸的被院领导委以营养科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医院那会儿,医院刚建院不到半年,营养科还是一片空白,办公室都没有一间。医院的院领导对我们科室的工作非常重视,当医院学到的标准化营养科建设的框架、组织架构、以及它的内涵(包括每一个功能区的内涵),医院领导详细地做了汇报。当医院领导们对我的工作计划充分了解后,他们立马就给各个行*职能科室做了一些重要指示,请求他们对我们科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医院各个行*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从全国各地引进来的精英,大家也都是非常认可我的这些理念,所以都非常支持我们科的工作。因此,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我们就已经基本上医院齐玉梅主任的营养科管理模式复制了过来。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营养专科门诊工作制度、全院住院患者营养会诊和营养治疗制度,初步建立了基本符合国家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标准的“精准营养诊疗中心”、“肠内营养配置室”、“静脉营养配置室”和“医疗膳食配制室”。这5个功能区的建立并良好运作以后,我们充分体会到:我们现在所管理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会比以往单一仅有肠内营养配制室的营养治疗效果明显更好。我们的营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合理的采用“全和一”静脉营养治疗、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治疗”甚至以患者饮食习惯制定的特殊治疗膳食。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在不同的营养治疗方案中精准调控。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对营养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我们深刻的体会到:营养科按照国家级标准建立并完善5大功能区的设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使我们的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营养医、技、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会更加明显。您觉得您在南医大建立营养科室的成功经验是可以模仿复制的吗?您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一下?

朱翠凤

主任

对临床营养工作的认识需要统一:我常常听到某些人说:“齐玉梅主任团队所建立的营养科管理模式虽然很好,但是这种方式很难复制”。但事实证明医院已经基本复制成功了。也可能有些人会说;“医院,所以院领导比较重视,就比较容易一步到位”。可是,医院医院,但却并没有一步到位建成相对完整的营养科。所以我的体会就是:这主要还是和我们营养科主任自身对营养科建设的认识有很重要的关系。医院的营养科主任是为了评审“医院”临时从临床转行过来的,比如说消化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肾内科、胃肠外科等等;这些从各个专科转行过来的主任们在这之前并没有接受过营养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因此,他们可能会对临床营养科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认识相对会比较片面,医院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他们全脱产去类医院营养科去进修学习半年以上,所以这些科主任很有可能会以他自身比较熟悉的优势学科为主来建设和发展营养科,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由于很多营养科主任对静脉营养的配置流程不太了解,认为这项工作的风险太大,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也就任由“静脉营养配制室”医院药剂科的PIVAS进行配置了,所谓的由营养医师会诊并审核静脉营养处方的工作常常是徒有虚名,并不能落到实处的为每一个需要静脉营养治疗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具体负责,因而也体会不到口服膳食治疗、肠内营养治疗和静脉营养治疗等全部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实施全部在营养科统一管理的有效性和独特性。因为给患者实施静脉营养治疗必须是临时医嘱,我们每一个责任营养医师每一天都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比如说电解质的变化、肾功能的变化、肝功能的变化、凝血功能的变化,心脏功能的变化等等来随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而医院PIVAS配置静脉营养液只能是根据长期医嘱,以固定的液体量(比如说ml、0ml或毫升)为基础制定的固定处方来进行配置,医院甚至都不计算静脉营养液的渗透压和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浓度阈值,以至于发生很多代谢相关并发症而不自知,所以说必然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而把静脉营养配制室放在营养科直接管理,再联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或者口服营养素和各类医疗膳食,营养医师对患者营养治疗效果的监测和管理就更加快捷和直观,主动性和灵活性也会更好,对营养学科的发展更加有利。克服困难,坚定目标:有些营养科主任认为“静脉营养配制室”风险太大、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而不愿去主动争取这一块的工作;我常常想,难道药剂科主任不知道这一块工作的风险大吗?药剂科的工作内涵比起营养科来说要多多了,他们要指导全院各科室医生合理使用各类抗生素,还要对药物浓度进行监测,光是对日新月异的成百上千种药品的更新换代和统计分析管理等工作就够他们忙了,更不要说那些肿瘤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等新药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等监测工作了,可是,就是在这样繁重的工作背景下,药剂科依然紧紧抓住PIVAS这一块工作不放,甚至想取代临床营养医师去开展临床营养治疗工作,这说明药剂科主任们的时代危机感比较强,对学科建设发展壮大的渴望更加迫切,这是我们营养科主任们需要向人家学习的地方。由于全国各地营养科主任们对营养科学科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同,医院可能不会在比较快的时间按照国家级标准化营养科建设的目标开展相关工作。在这方面我个人的体会是:标准化营养科建设的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全国各地营养科主任们一定要在对临床营养科学科内涵充分理解之后达成共识,大家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众所周知,医院的内、外、妇、儿等各个学科,他们该怎么做全国各地标准都是统一的。而我们营养科却没有一个共识,也没有一个大家统一认可的标准。其实国家级营养科建设的标准已经摆在那里很久了,但是因为在科室建设过程在存在各种困难,大家在困难面前受到多次打击后就气馁了等原因,导致营养科的工作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像雨后春笋那样蓬勃发展起来。因此,我个人认为,即使大家不能在短期内像我们这样用4~5年时间复制一个标准化的营养科,只要大家一致认可营养科建设的内涵就是这5大功能区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坚定目标,然后我们一年、两年解决一个问题,逐渐的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最后我们肯定就能够把全国各地的营养科达到标准化。当然,营养科的发展速度慢也跟我们国家对营养科的具体要求不高密切相关。在国家的“医院”评审细则中,对营养科的要求很少,而且分数占比也不高。所以,医院都是以评三甲为目标,只要满足了三甲评审的那几个基本条款,对营养科的要求也就达到了。如果我们的营养科主任也仅仅是以三甲为目标来要求自己,没有真正的去体会国家标准化营养科建设的内涵,也会导致我们全国各地营养科不能真正实现标准化建设。当然,在推进标准化营养科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客观实际困难发生,但是只要营养科主任们更多一些付出,经常跟院领导们多沟通,跟各个行*职能科室多沟通、了解和推进,最终还是可以逐步实现咱们共同的目标的。根据您多年临床和教学经验,您觉得营养从业者应该着重加强哪方面的训练?对于新入行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来更好更快地适应高强度的临床工作?

朱翠凤

主任

统一对临床营养学的认识我觉得大家要多一点从学科发展的起点来为咱么这个学科的发展做些贡献。因为目前我们国内营养科医、技、护人员队伍组成来源是比较特殊的,有些本身是学营养学出身,现在也一直在从事营养治疗工作,这些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根正苗红”的一类人;有一些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却是从临床各个专业通过考研究生(经过营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专业培养)转行过来的,这些人原来就是从事临床工作,再经过系统地学习营养学相关专业知识,接受了营养学实践技能培训以后再到营养科开展相关工作,这些人对临床营养治疗工作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和能够较快达成共识的;另外有一些专业人员是临时从各专业转行过来,单位没有提供时间给他们去接受系统的营养学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他们可能就会对营养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有一些认识方面的误差。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临床营养学科的发展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要理顺大家的共识,一定要把临床营养科的学科内涵统一起来。尽管现在有困难不能一步到位把营养科的5个功能区全部建立起来,但是只要心中认可营养科标准化建设必须涵盖这5大块,然后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临床营养工作肯定会很快蓬勃发展起来,这是第一个建议。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营养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规范化。对临床营养科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是需要从最源头开始,就是我们营养医生培养制度的建设。从最早期本科阶段营养医师培养制度开始,然后到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营养专科医师的培训制度的建设等等。营养科应该设置有营养医生、营养技师、营养护士这三个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应该有相应的岗位责任,这一点一定要非常明晰。

人才培养制度确定好后,我们营养科5大功能区的标准才能更好的落地实施。大家达成共识,一起努力一个功能区一个功能区的建立完善,医院目前的工作基础,医院领导争取*策;然后再向所在地卫健委争取*策,最后我们全国家统一达成共识,在国家层面统一实施。很多人希望能获得国家层面的*策支持来从上到下开展工作,其实这种想法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我本人还兼任了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的社会职责,所以我有幸能与齐玉梅主任、陈伟主任等医院营养医师与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并争取相关*策。这些部门的领导们常常会说:你们在下面先试点,试点成功了以后,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后再形成相关制度,方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推广应用。

所以我们需要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经济相对发达、营养科工作开展医院营养科主任们先自己趟出一条路出来。不要指望上级领导们给我们指出一条路,路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医院的营养科先趟出一条可以行得通的路、一条看得见希望和光明的路,卫健委的领导们看到这条路确实可行,才会考虑列入论证日程并审核通过后再给到我们明确的*策和制度,让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以我也想借此机会在这里呼吁大家:期待北、上、广、医院营养科主任们能够率先挑起大梁,踏出一条咱们自己的路,为其他省份做出一些典范,或者说做出一些样板工程出来,以便全国各地的营养科能够紧跟而上。这个是我迫切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感想。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分享。您作为资深前辈专家,您有什么寄语送给给我们营养青年会的广大营养从业者作为鼓励?

朱翠凤

主任

各位年轻的营养医生、青年才俊们,到目前为止,我本人已经在内分泌和临床营养的道路上走了近31年,付出了我宝贵的青春以及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我深刻的感受到临床营养这个行业是值得我们付出的!当前社会也迫切需要很多像我们这样热爱营养学这个专业、愿意为这个行业无私奉献的人去推动其发展!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营养人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在临床营养治疗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更加光明。从建国以来到现在,一代代营养学界前辈们辛勤付出,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的于若木教授,到顾寿芬、何志谦、顾景范、陈君石等教授,再到杨月欣、马冠生、李勇、凌文华,苏宜香、孙建琴等教授,再到与我们同时代的马方、齐玉梅、朱惠莲、于康、陈伟、李增宁、胡雯等教授;到你们这些年轻人应该算起来已经是第五代营养人了。无数前辈们不断的努力和无私付出,为我们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虽然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但是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所以我们期待你们这一代年轻营养人要抓住机遇,不断开拓进取,把咱们国家的临床营养事业不断发展、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营养学这个行业值得我们用全部的青春和心血去浇灌和付出!

「中国临床营养图鉴」专栏

为了对中国临床营养发展现状有一个深度了解,通过广泛传播让医疗卫生及大健康领域的从业者共同见证中国临床营养的可喜发展、促进业界及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医院临床营养科室发展和制度建设提供颇具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ICNYSN(全称:世界华人青年营养学者发展促进会;简称“营养青年会”)联合《极养视界》和「极养学院」共同策划了针对中国临床营养的深度调研、专访及经验交流系列专题,诚邀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临床营养领*人物及专家学者,与我们一起绘制一幅“中国临床营养图鉴”。

■■

ICNYS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