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真正的高速发展,那是最近一万年的事情。
一万年前,仙女木事件让我们的老祖先不得不进入农业社会,从此我们有了余粮,从此我们有了更大的组织,从此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起去讨论,那些与生存无关的问题。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享受人口和智慧聚集后产生的红利——经济、文化、道德的飞速发展。
但是,太快也不是好事,我们人类的进化速度都是以百万年来计算的,不管是大脑,还是身体机能,都没办法赶上这个飞速变化的生存环境。
于是各种问题出现了,比如嗜甜的本能在远古时代,是储存能量的天赋,但是到了现在却变成了肥胖的根源。
再比如轻信,在远古时代是一种提高生存率的特质,草丛里有窸窸窣窣声音,选择相信并逃跑的人更容易生存,但是到了现在,就变成了认知偏误,让我们容易像羊群一样被误导,被利用,像韭菜一样被收割。
不过,又有问题来了。
文字的出现远远没有一万年,才五千多年,那么基于文字的阅读功能,我们大脑凭什么能够进化出来呢?
亦或者,阅读的原理,其实并不是人类大脑有了质的突破,而是对于原有功能的重新组合使用呢?
世界脑科学领域大师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告诉我们,人类大脑和后天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之所以能够获得阅读的能力,只是再利用了大脑中用于其他功能的区域,尤其是复杂视觉功能的区域。
这并不是大脑的进化,而是对大脑原有功能的小小调整。
这个调整,最关键的是利用了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图像识别形状功能,来适应阅读文字的活动。
那么具体阅读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在我们的视觉系统中,负责感知视觉的视网膜并不是均衡的感受所有光点的,而是只有中央一个叫做“中央凹”的区域,才有能力高分辨率的识别足够的信息,才能用来阅读。
也就是说,在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把文字对准到这里,才能被中央凹接受到,这就导致了我们无法一眼看下去一整页全部看完,我们只能——扫描,用最敏感的区域来扫描文本。
而且人的眼睛不像电脑,是连续性的记录的,而是需要一块,又一块间断式的拍照记录识别,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视线总是一步一步从一处跳到另一处,也就是所谓的眼跳。
这就导致了,我们每一次只能接受7-9个字母,2-4个中文,然后继续跳到下一处,进行扫描,一次又一次的跳动,决定了我们的阅读速度。
知道了这个过程,我们能知晓,跳动的速度的确可以锻炼,但是极限也就是每分钟四五百个词,也就是说扫描的范围很有限,依然是7-9字母,3个左右汉字。
所以,那些市面上宣传说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一分钟阅读上千字,甚至可以让你进行量子阅读,你就可以知道全部是扯淡了。
当然,视觉系统完成对于文字扫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对于文字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那么这一步是怎么实现的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错觉,看似自己在看书,但是总觉得其实看的时候,内心里已经默念了出来?
没错,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语言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我们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字时,大脑是会先将文字转化成读音,再去理解它的意思的。
不过这个过程还存在很多争议,也有很多人觉得默读这只是人的错觉,其实我们的大脑是可以直接识别文字符号背后的含义,然后自己进行理解的。
这个争议持续了几十年,最后科学家们达成了共识——其实两条通路都存在,当面对那些陌生的不太熟悉的,理解起来难度高一点的文字信息,我们会采取语音通路的形式来理解。
而那些常见的文字和句式,一点不费力气的文字信息,我们大脑会直接调用心理词库,然后进行理解——大脑直连,不让中间商耗费精力。
这一整个阅读的过程,从眼跳来获取信息,到语音通路和词汇通路两种方式理解信息,都是不算大脑的直接进化,而是大脑进行了原有功能再次利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可塑性,远远超过了我们曾经的预期,外界环境和大脑神经元本身相互作用以后,往往可以出现让我们再次进化的契机。
那么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比如知道了这个过程,对于略读这件事,就有心理底气了,知道哪些书该怎么读?哪些章节可以跳过去,哪些章节看标题就好,哪些章节需要仔细读出来?!
对于学习外语也会有新的理解,比如怎么样通过读出来,说出来,来加深记忆,来加深理解,从而填充你的心理词汇,把语音通道变成词汇通道?
原有功能的创新利用,像不像乔布斯发明苹果的过程?苹果手机用到的那些技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乔布斯却用他们组合成了iPhone的奇迹。
阅读也是一样,不管是中央凹的功能,还是语音通路和词汇通路的背后,都是大脑原有的功能,但是进行重新组合以后,却演化出了一个让我们有能力适应这个高速发展信息时代超能力——阅读。
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这个时代赋予你的神奇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