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知道这部片子,是因为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欢呼声,走出影院之后,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其实片名中的一个多音字一直困扰着我,就是这个“降”字——看完电影之后我就更加不知道应该怎么读了。
[jiàng]:降临、降生。如果作为系列电影的某一个章回,很显然这个读音浅显易懂。可是如果读成[xiáng](驯服,使驯服),你会发现它的意涵和电影的主题其实有着某种暗合,层次也更加丰富。
尤其是电影的最后一幕:天劫之后,村民们围在深坑四周,朝着残留在宝莲中的精魂俯身跪拜。他们跪的是谁?就是那个他们曾经集体仇恨、排斥的魔童。
“降世”可能也是指这个。
回到电影本身。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水准相当高的片子。虽然我不懂电影的专业知识,但是这部片子带给我的视听感受和情绪上的共鸣都是很少有的。画面、人物、细节、台词这些就不说了,如果你已经看过电影,相信你在两三天之内都会回味起它的精致。
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片子的节奏非常明快,从开端到发展,从高潮到结局,一直是那么干净利落。或许会有因为铺垫不足,而导致角色行为的动机略显突兀的问题存在,但是绝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甚至连煽情的部分都是水到渠成。
但是真正震撼我的还不是这些,甚至不是主题,而是这部片子呈现主题的手段。我很感激导演没有给我看一个胜利战胜邪恶的故事,也没有对人物进行简单粗暴的好坏辨分。把角色当成人来讨论,让不同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的良心。
我来晒一晒,自己在观影的过程中找到的东西。
关于集体和偏见
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破除偏见,我觉得很合适。导演把偏见的破坏力放大到极致,有点夸张,但是不放大就很难被看见,也很难引起痛痒。
比如,自从村民们目睹了哪吒出生的过程,就一口咬定他这个魔丸转世的孽胎,必将为祸人间。所以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害怕他,因此而驱逐他。
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年幼的哪吒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愿意陪他玩的小女孩,可就在这时,那个小女孩的婆婆慌忙把她抱走了。而随后围过来村民用菜叶、鸡蛋、泥巴、石头攻击哪吒。
印象很深的是:一颗鸡蛋飞过来,打在哪吒软软的肚子上,鸡蛋弄脏了他的小肚兜,他忍不住哭了起来。一群戾气冲天的村民喊打喊杀,只因为他们的集体正义判决了这个孩子该死。那一刻,你搞不清楚究竟谁才是被魔丸附体的妖邪。不知道看到这一幕,有多少观众是怀着为娘的心在为哪吒落泪。
这让我想起勒庞在他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的群体非理性的三个心理特征:智力下降、胆大妄为和情绪敏感化。这三点在电影里的乌合之众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影片中的村民们,就是用这三点构建了牢不可破的偏见。
这是对真实世界极大的讽刺。人在群体中,会获得某种扭曲的安全感,相信所有言行的后果都会被群体成员分摊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就像在片子里,仇视哪吒、排斥魔童永远都是政治正确;而在现实世界,辱骂国足、诋毁国剧也永远有人捧场。正如伏尔泰所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因为不必为结果负责,所以把自己的偏见拿出来肆意地挥舞一番就显得太容易,也太廉价了。
可是遗憾的是,这部电影虽然高举破除偏见的大旗,但是搞笑环节却又是在大量运用肥胖、结巴、伪娘等元素制造偏见。虽然赚足了观众的笑点,但却与自己宣扬的东西背道而驰。那如何优化和调整呢?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导演和编剧吧。
关于正和邪
不知道大家在看到敖丙出场的时候是什么反应,反正我是听到影院里的女生几乎是在难以抑制地小声欢呼。没错,片中的敖丙太完美了。影片中关于双生子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完美的敖丙和魔童哪吒彼此牵绊又冲突对抗,正好暗合了超我和本我的互动关系。
从电影的设定上来看,敖丙的“正”和哪吒的“邪”脱胎自同一个母体,那么这两个角色背后的隐喻可以看做是人性当中两个独立的侧面,此消彼长,难舍难分。
但是隐喻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见仁见智,深究下去最终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我不想从那么学术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个角色。其实这两个角色我都喜欢,相信很多观众也是,因为无论是继承神性的敖丙还是背负魔性的哪吒,都没有固守在原有的命运框架里,所以最终呈现出的都是人性。
先说哪吒。这个形象完全颠覆了我们观念里的那个小英雄哪吒,这甚至会引起很多观众的不适。所以我觉得可以不必和原来的神话故事做比较,权当是导演为了节约宣传费用而把一个全新的故事嫁接在原有的IP上。
单说这个人物,其实你很难说他魔性的根源在哪里。他起初天真,可是众人的敌视和父母的忙碌让他从小孤独,他将村民口中妖怪的形象归为自己,又在父母“灵珠转世”的谎言和申公豹“魔丸”的现实中,完成了两次认知转换,最终在与真正的灵珠大战中完成了人格的升华和统一。这样的形象,很像一个迷途知返的浪子,所以当他由陈塘关的破坏者变成了守护者的那一瞬间,当他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那一刻,才格外动人。
而敖丙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刚好相反。他被赋予了一个巨大的“超我”——复兴龙族,而又对命定的对手哪吒产生了情感链接,所以敖丙心念转换的过程要比哪吒多了几个回合。龙王给敖丙万龙甲的片段真是精彩。敖丙穿上万龙甲的时候我一点也不为他高兴,而是深深地同情他,因为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命运,把家族复兴的重任披在了身上。
万龙甲带给他的并不是保护,而恰恰是它泯灭了敖丙的神性,正如乾坤圈压制了哪吒的魔性一样,这两件法宝都是象征。所以当电影的最后,敖丙终于破除了桎梏,用万龙甲为哪吒抵挡天劫的时候,才会让人热泪盈眶。至此,所有观众都会感激导演,感激导演在最后一刻拉了敖丙一把,让这个角色成全了他自己。
影片里面动人的情节实在太多,无论是舍生相拥的母爱、以命换命的父爱,还是感人至深的友情,都是因为将传统故事里的人物关系进行了颠覆之后,才足够催人泪下。
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对神话的改编,伤害了传统文化。因为它破坏了原著里“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反叛和独立精神。可是我却认为这部片子并没有丧失反叛的内核,只不过将反叛的对象由原来真正的父亲,变成了以法则和天命为代表的父权。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片子,我强烈建议你去看一看,如果有小孩,记得带上他们一起去。不要去在意改编后的哪吒,会让孩子对于传统文化产生误判;不要因为它是国产动漫就先在心里做低人一等的处理。
观看这部片子,先从摒弃一切偏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