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脑中风(即脑卒中)名列榜首。
医院神经外科杨军说,权威数据统计,中国是全球中风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普通民众中风的风险率达到了39.3%;中国男性的中风发病风险率高达41%(全球男性中最高)。中风作为国民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越来越呈现高发态势。秋末冬初,天气骤然寒冷,血管收缩,血压骤然升高,极易诱发脑卒中。因此了解如何预防中风,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卒中(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和缺血性卒中(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脑组织),其中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脑卒中有三大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在我国,脑卒中遗留的残疾率高达70%左右,脑卒中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个人和社会都带来巨大负担,假若能够及时发现脑卒中的前兆,积极进行治疗和保健,或可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并发症,影响预后。
脑卒中的发生的前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头晕,特别是突发的眩晕;(2)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时为舌麻、唇麻;(3)一过性的吐字不清或语言不流利;(4)肢体乏力或不灵活;(5)不同于平时的头痛;(6)不明原因突然晕倒;(7)意识短暂丧失或智力的突然变化;(8)全身乏力,肢体软弱;(9)恶心呕吐或血压较大波动;(10)整天处于昏睡状态;(11)肢体不自主地抽动;(12)双眼突发短暂黑朦,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医生提醒:一旦出现脑卒中前兆或怀疑发生脑卒中,一定要尽快就医!就诊越及时,治疗效果也会越好。
预防是最好的措施,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好血压,科学平稳降压。
在管理血压时,避免陷入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1:血压正常就停药
有高血压患者认为,吃药把血压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殊不知,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而间歇用药更易引起血压波动,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更严重。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根治高血压的良方,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一些轻症病人,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减少用药量。
误区2: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除高血压危象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使血压在4~12周达标。降压速度过快,可能使已经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高血压患者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头晕,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降压治疗不能过急、过度。
误区3:老年人血压高没关系
有人觉得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的,这一错误认知在老年人群中比较突出,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推荐65~80岁的健康老年人只要能够耐受治疗,收缩压超过毫米汞柱,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
误区4:高血压无需改变生活方式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遵从医嘱,坚持规律服药,无需改变生活方式。其实,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吸烟、酗酒、肥胖、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少、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控制血压都很重要。
误区5:频繁更换降压药物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几天内没有看到效果,就会要求医生更换降压药物,使血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事实大多数长效降压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4周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达到最大疗效。因此,要遵从医嘱,服药一段时间后再评估降压效果。
误区6:保健品能治疗高血压
一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又听闻某些保健品能够治疗高血压,于是盲目依赖保健品降压。实际上,许多商家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疗效,说其可以代替药物治疗,是错误的。
误区7:没有症状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头晕、头胀等不适症状,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经耐受不适,因此可能没有异常感觉。要强调的是,没有不适不代表升高的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等到发生了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溢血等并发症的时候已然为时已晚。因此,只要血压升高,具备用药指征,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用药。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杨军建议大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遵从医嘱长期用药,定期监测血压,不凭感觉换药、停药,不私自调整剂量,最终实现科学平稳降压,降低脑出血的发生。“脑卒中可防可治,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了解卒中,预防卒中,战胜卒中。”杨军说。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马相